杨朝英
先讲个网络段子。
某公司资深人事经理对新来的同事说,千万不要责骂年轻人,他们真的会立即辞职;对中年人则不要心软,他们虽然经常发牢骚,但大多不会辞职。
这个段子有无数多个版本,大体都是想表达年轻人的乐观,以及中年人的困境。
不过,从就业角度看,这个段子后半段,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场景设定在服务业或者制造业,结果可能真的不一样了。
毕竟,只要我们稍加留意,“用工荒”“技工荒”的新闻,几乎每天都会在媒体上出现。很少有老板傻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业务骨干,就因为一些琐事而离开。
最近,几则官方发布的数据,也让这个直观印象,变得更为深刻。
据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车工、家政服务员、保安员、包装工、客户服务管理员、保洁员、快递员职业位列前十。服务业占据绝对多数。
制造业人才也是奇缺。100个职业中,有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自2019年第三季度该排行发布以来,制造业类职业占比一直较高,其中,汽车生产消费领域用工需求旺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汽车饰件制造工、汽车维修工等职业新进排行;智能制造领域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排位上升,缺工程度加大。
人社部公布的另一个数据是,2021年,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保持在1.5以上,四季度达到了1.56。这意味着,每2位求职者就有三个职位供挑选。
如果打开人社部、统计局等机构的官方网站,还能找到很多就业方面的权威信息。这些信息,或直接、或间接,都指明了一个趋势:在中国经济持续40多年的增长态势之下,即便我国每年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年千万人的级别,但总体上,人力资源供给依然面临落后于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局面。
经济学研究者们通常认为,如果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在增长率一致,那就说明当地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换个角度简单点说,如果有能力工作并且想找工作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都能找到工作,那就可以说达到了充分就业。实现充分就业,正是很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指标。
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说,这个趋势意义非凡。
一个最直接的推论就是,中国经济向上的转型之路,已不可逆转。毕竟,追求更高的效率、实现更大的效益,是劳动者们的共同目标,那种靠高资源投入、高劳动强度和人海战术赢得竞争优势的行业或企业,已经很难对劳动者产生吸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