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民盟盟员张俊丽的“汴京灯笼”情节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01日   第 10 版)

李军涛 许娜 本报记者 王有强

民盟河南省开封市委会盟员张俊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也是河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在挂满灯笼的环境里长大,七八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张金汉学习彩灯制作技艺,十几岁时,已经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在假期和放学后,当同龄的小伙伴在尽情玩耍时,她在精心制作着一盏又一盏汴京灯笼。从豆蔻梢头到花信年华,灯笼陪伴着她美好的青春时光。

“汴京灯笼张”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张泰全(1740-1806)是清代制作彩灯的名家,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2008年6月,“汴京灯笼张”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曾深情地对女儿说:“从这项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张家的了,而是国家的、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父亲的这句话让张俊丽终生难忘,她更是暗下决心:“做出最精美的灯笼,让更多的人了解汴京灯笼技艺和文化,要将家族技艺发扬光大,要让汴京灯笼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过去,传统灯笼多是在元宵节前后出现,而如今,灯会灯展活动以商业形式呈现居多。如何让非遗技艺以常态化和公益性的方式展示,成为张俊丽一直追寻和思考的问题。

“把祖宅腾出来建成一个免费开放的彩灯展览馆”,在某天晚上脑海里突然迸发出这个念头后,她再也无法入眠。2011年6月,梦想照进现实,张俊丽和她的哥哥自费将百年老宅改建成展览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馆面积达400多平方米,陈列着无骨花灯、鲤鱼跳龙门灯、千手千眼佛灯等数十个品种400多盏彩灯,二楼的展厅里还有家传老工具和清代等不同时期的灯画印版数种。

在展览馆里,悬挂着一盏特别的木版画灯,这盏灯是木版水印技术和彩灯技术完美融合的体现。它的设计吸收了开封木版画的特点,画面多呈现“小放牛、大钉缸、小上坟、打面缸”等民间小戏,线条稚拙,色彩喜庆。展览馆里还有很多造型独特的灯:向“锦鸡报春灯”的鸡嘴投入硬币,锦鸡会随之扭头、张嘴、展翅、振翅、摆尾,下出一枚由爆米花团做成的“鸡蛋”;“天将神犬灯”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牵一条神犬,投入一枚硬币,神犬即可发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声音;“财神爷”“孙悟空”等花灯通上电便会做动作、说话;有的微型灯虽然只有几寸高,却会说、唱、叫、舞、跳……

现在展览馆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万多人次,学生团队占了一大半,覆盖了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从开封市、河南省内其他城市到全国,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观赏者慕名而来,一睹汴京彩灯的风采。

“祖辈做花灯,是为了谋生;现在做展览馆,是想向更多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希望在非遗与民众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让中国文化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张俊丽说。

加入民盟组织后,张俊丽认真学习盟史,民盟先贤立盟为公、甘于奉献的精神,令她更加明确了自身传承好、弘扬好非遗技艺的使命。

为此,她针对不同人群策划传承方案,“进校园活动”便是重点之一。她将校园传承方案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种,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准备与他们动手能力相符的制灯材料和工具,启发学生制作完成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盏灯笼。看着孩子们从体验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张俊丽倍感欣慰。这些年来,她每年都会举办汴京灯笼技艺进校园、进社区、进机构等活动50多场次。

除了国内传播,“汴京灯笼张”也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已先后跟随张俊丽的脚步,走进了英国、南非、伊朗等国家,成为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大亮点。细数这些经历,张俊丽感觉既充实又忙碌,“现在感觉时间不够用,哪怕每天不吃饭不休息,事情都干不完。”如今,她已接过父亲手中的传承接力棒,坚定地走在传承非遗的路上。

2022-04-01 李军涛 许娜 王有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474.html 1 民盟盟员张俊丽的“汴京灯笼”情节 22,4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