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因为京沪两地相隔,对王苏委员的采访,是通过手机连线的方式完成的。当采访结束时,眼前所浮现的,是一帧帧生动而鲜活的画面;心中所流淌的,是那带着温暖气息的美丽。
是的,这就是中国文字语言的魅力。
王苏委员说,她喜欢朗诵,也喜欢听人朗诵。
她喜欢朗诵。单单在此次采访中,她就示范了《下雪了》《雨霖铃》《放学啦》等篇目的朗诵。这些文字,在她的声音与语言中,通过抑扬、快慢、强弱、停顿,飞翔了起来,美了起来。这让我想起,今年两会期间,约请王苏委员撰写一则随笔,她写就一篇《政协大家庭促我成长》。她说,我给你读一遍吧,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于是,在她的朗朗声中,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感受到她对政协的热爱、归属与职责,收获了与往常编辑稿件时不一样的体验。
她喜欢听人朗诵,尤其喜欢听孙道临的《背影》《哈姆莱特》、姚希娟的《最后一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濮存昕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祝酒歌》等。她说,好的朗诵,能够带你进入文中的情景,享受语言的审美与快乐。
当然,不止如此,还有她不断探索与推广中文语言之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她很喜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在她对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调研中得到验证。通过与老师、学生的交流,她发现,很多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有一部分原因是朗诵。孩子们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跟随老师一同进入文字的画面中,领略到中文语言之力与美,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呀!
是啊,声音与语言的艺术,那么美,那么暖,而王苏委员始终在做的,就是传递这种美与暖,让更多的人在美与暖中坚定信心、收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