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全国政协常委杨卫:

从供需、类别、科教协调推进“双碳”工作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5 版)

杨卫

在全国政协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看来,实现“双碳”目标,下一步应从供需、类别、科教协调方面进行科学统筹。

据杨卫介绍,近日,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在张楚汉、陈祖煜等院士牵头下完成了两篇关于“双碳”行动的咨询报告,提出了实现“双碳”战略的五大板块任务,并从供给侧、消费侧和碳源汇匹配三方面出发,得到了三个路径方程式,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例如在供给侧,方程提出:△C=△C_F→E+△C_F→H+△C_E→E,意思是能源系统的总减碳潜力(△C)可从零碳电力(△C_F→E)、电力制氢置换化石能源(△C_F→H)以及零碳电力置换化石电力(△C_E→E)方面挖掘潜力。

在需求侧,提出优化目标函数min△C,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节能提效等措施,达到降低能源总减碳量目的。报告建议,调整后的工业领域应实现用能电气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筑领域应提升节能标准,实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交通运输领域应完成电力和氢能交通工具推广,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并充分利用智能化提高交通系统、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等。

在碳源汇匹配方面,提出:C_agr=kS_eco;C_res=(1-k)S_eco+S_CCUS,是指从成本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考虑,采用绿色优先的碳汇路径。即农牧业碳源C_agr优先采用新增生态系统碳汇S_eco中和;工业领域的余量碳源C_res可利用剩余的S_eco,但重点是采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产生的碳汇S_CCUS进行中和。

杨卫认为,下一步,国家应制定切实的碳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同时要论证实现这一计划的可行技术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他建议要吸收战略科学家和领域专家参与论证进程。

第二,在能源类别协调方面,杨卫建议考虑风电、光电与水电、核电的互作平衡。

研究显示:未来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与光电将成为降低碳排放的主力。但由于以风光电为代表的电力供给侧与电力需求侧之间的不协调性(风电取决于气象条件,光电取决于日照条件),杨卫建议:一是用水电和核电来补足风光电的时间断档。调整水电功能定位,以水电为支撑,构建水风光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系统。二是增加电网的鲁棒性(Robust,指系统的稳健性),广泛开展高鲁棒等级的智能电网。三是改进需求侧的用电负载特征,使其与供给侧的供电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趋向一致。

第三,在科教协调方面,重视实践操作与人才培养。

杨卫指出,若想做好“双碳”行动的贯彻执行,必须保证其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输送。但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工、材料科学以及生命科学近年来被学生们视为就业的“四大坑”。同时,它们也是我国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短板。

分析原因,一是因为这些学科相对年轻,全国鲜有历史超过50年的环境院系,人才培养量不大;二是相关领域缺乏龙头型大企业,以致很多优秀毕业生转行去了其他行业;三是在环保领域,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他建议,加大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支持力度,适度增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量和就业岗位;支持组建若干个环保领域的龙头科技企业;同时大力支持和推进面向2030的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在相关科研项目中适度放宽为获取现场数据所产生的费用的财务管理规定。

2022-04-07 全国政协常委杨卫: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624.html 1 从供需、类别、科教协调推进“双碳”工作 22,6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