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 访谈

让每一寸耕地都实至名归

——访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12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王慧峰

“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更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

从赣南农村走出来的刘木华每年花大量时间行走在田间地头。在他看来,对于耕地保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而这种“最严保护”,不但是指数量,还应包括质量。

耕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命脉,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刘木华坦言,面对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鱼与熊掌”选择的难题,一些地方政府在不正确政绩观的诱惑下,把耕地保护“形式化”“纸面化”,在耕地占补平衡中搞占优补劣、占水补旱、占近补远的现象比较普遍。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然会触及“占补平衡”。应当看到,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制度,是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重要举措。自1999年实行以来,政策不断优化改进,从注重补充耕地数量到注重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从实现耕地数量平衡到实现“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新机制,有力支持了耕地保护目标实现。

刘木华直言,一些耕地占补数量上看似平衡,但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建设占用的土地大多地质条件较好,而“占一补一”补充的土地土壤条件大多较差或是废弃地、其他建设用地;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判断耕地质量成难点;后续监管力度也不够。

在他看来,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不断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数量与质量并重。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相关规定,将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保护起来。同时,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补充耕地的后续监管,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进行重点跟踪监测与统计。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下一步,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要加强系统内部监督,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把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关,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从源头上减轻耕地保护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采取硬措施确保补充耕地的真实性与高质量。通过公开,督促各地进一步发现补充耕地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倒逼完善补充耕地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一亩不少,一亩不假”,不折不扣实现占补平衡目标。另外,刘木华建议,应建立全国通用的耕地保护监管系统,充分利用卫星遥感、信息采集、大数据等技术,尽快组建一套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天上看、地上巡、网上查”全国通用智慧监管平台与系统。争取把每一块地的现状都能掌握清楚,确保18亿亩耕地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耕地多、监管保护难、情况复杂、地方经济发展用地需求旺盛,依靠传统的耕地保护监管督查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

“可以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群众监督机制,研发便于群众使用的手机耕地保护智慧监管App程序,利用手机App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群众能及时、方便地对耕地破坏情况进行上报、反映。”刘木华表示。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惊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需要先盘点清楚。

守住了耕地数量,也要守住耕地质量。因为耕地质量一旦下降也会影响粮食安全。国土“三调”显示,部分林地、园地等流向耕地,这部分转化过来的耕地质量让人有些担忧。而刘木华在调研中还发现,事实上耕地撂荒现象要比我们想象得严重。这部分国土如果算在耕地面积中,并没有产生粮食发挥实际价值,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真实的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才能有正确的方向。”他说。

毕竟,只有每一寸耕地都实至名归,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04-12 王慧峰 ——访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 ■ 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864.html 1 让每一寸耕地都实至名归 22,8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