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 故事

“盐碱地也可以是宝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12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王慧峰

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它们的最终宿命难道就是寸草不生、颗粒无收?

当然不是!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在新疆待了整整40年。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向那大片白花花的盐碱地低头。

新疆是我国盐碱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土地盐碱化造成当地农业减产,经济损失巨大。如何降低土壤含盐量,是困扰当地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田长彦在大学的专业是土壤农业化学,注定了一生要与土地打交道,特别是要与低产土打交道。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田长彦和其他科研人员历经了灌排洗盐、节水滴灌等实践阶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家们则不停打开新的盐碱地改良思路,一次次重头出发。

田长彦在长期的野外调查和生产过程中发现,有些盐渍化的土地上虽无法生长正常的甜土植物(只能在非盐碱地生长的植物)或农作物,但生长了许多其他种类的植物。经过样方调查、植物采样以及总结土壤中根系的生长规律和土壤的取样,他们发现新疆有320种盐生植物,占全国的60%以上。“它们有的可以绿化,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做饲料牧草,有的可以做纤维植物,还有的能做能源植物……其中,就有一类后来被媒体命名的‘吃盐植物’。”田长彦说。

自20多年前开始,田长彦和他的团队对天山南北主要盐碱地分布区进行调查。他们在数百种盐生植物中,最终筛选出盐地碱蓬等多种优质抗盐碱植物。

“盐地碱蓬是一种‘吃盐植物’。”田长彦说,在其他作物都不能生长的盐碱地上,盐地碱蓬却通过“吃盐”茁壮成长,“不仅每亩能生产一吨多的干物质,还能带走数百公斤的盐”。

盐地碱蓬的特性不仅在克拉玛依,还在新疆喀什、和田,甚至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得到验证。一些原本寸草不生的重盐碱地,在种植“吃盐植物”三四年后,逐渐被改良为正常农田。

“很多耕地都因为盐碱太重撂荒了,能帮农民‘抢回’那些土地,说明我们的科研通过了大地的检验。”研究团队成员、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正高级工程师赵振勇说。

令研究团队兴奋的是,除了能降低土壤盐分,盐地碱蓬等“吃盐植物”还能当蔬菜、做成饲料,甚至用于盐碱地绿化。

接过田长彦衣钵的赵振勇和他的团队通过经济盐生植物生物改良治理盐碱地的方法,建立了“滴灌+生物排盐+快速熟化”的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体系,获得的发明专利相关技术已在克拉玛依、阿克苏、喀什、和田等示范推广。如今,赵振勇和他的同事们正通过基因改良,有效驯化那些“野性十足”的盐生植物,让它们更便于人工种植,实现盐碱植物产业化生产的经济发展之路。

盐碱地是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盐碱地开发利用是我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然而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再加上我国西北内陆、东部沿海、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盐碱地成因、程度各不相同,无疑对科研攻关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盐土农业的研究,我们发现了更大的前景,也就是地下咸水的利用。新疆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大量为咸水,过去无法使用。在盐土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用咸水灌溉,利用咸水置换出淡水,不仅不占用原本就紧缺的地表水资源,还找到了咸水的利用方向,真可谓一举两得。”田长彦乐观地认为,盐土农业的开发应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生态环境也将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我们这些年的研究努力,可以说盐碱地也是块宝地。”他说。

2022-04-12 王慧峰 ■ 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865.html 1 “盐碱地也可以是宝地” 22,8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