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性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也是财富之源。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能增加有效供给,还能有效提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厉以宁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对我国发展并保有一定规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论述,并积极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把脉开方。他多次谈到,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振兴实体经济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无论今后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发展起来需要人才、新的营销观念、新的管理理念等,这些问题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实现。需要思考如何把农村中的营销问题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走创新这条路,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卖不出去,经济就会陷在不好办的格局中,工业要转型升级、农业要脱贫致富、服务业要提质增效,除了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营销方面下功夫,打造真正的国际品牌,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产品推向国际。”
厉以宁认为,对中国经济来说,要摆脱经济脱实向虚和“资产泡沫怪圈”的出现,在经济实践中就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如果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而且制造业的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能为农业、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009年4月,厉以宁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经济信心之旅专题节目上所作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报告中讲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主要是实体经济受到了冲击,因为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赖度比较大,再加上出口的很多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出口遇到问题,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长期的经济增长,掩盖了我们经济结构的矛盾,拖延了产业升级的时间,所以导致我们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主要是对国内的实体经济发生了影响。因此必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017年11月10日,厉以宁在北京大学“十九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讲到,随着我国经济从过去数量型和速度型的发展方式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必须把实现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作为新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这样才符合经济发展中供需动态平衡的格局。
2017年12月2日,厉以宁在2017腾讯风云演讲暨原子智库年会的开幕演讲中提出,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使中国制造成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关键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发展起来需要人才、新的营销观念、新的管理理念等,这些问题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实现。需要思考如何把农村中的营销问题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走创新这条路,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卖不出去,经济就会陷在不好办的格局中,工业要转型升级、农业要脱贫致富、服务业要提质增效,除了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营销方面下功夫,打造真正的国际品牌,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产品推向国际。
发展实体经济重在创新
“现阶段,一些民间资本不愿进入实体经济领域,部分原因是做实体经济难以取得很好的效益。那么,如何让实体经济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解决的方法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并且改进营销方式,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厉以宁谈到,我国制造业的规模虽居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质量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短板明显。而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方面对我们的封锁与打压愈演愈烈,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靠自主创新。
2012年1月,他在题为《国际竞争和中国制造业的前景》的演讲中谈到,我们今天的制造业总量也不算小,可是真正重要的是制造业的结构。国际竞争力主要不在制造业的总产值,而在制造业的结构。制造业的核心问题是创意,发展制造业的创意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还没想到的新产品。有了创意才能有创新,制造业的创意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能够自觉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而民营企业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就要有政策引导,这样民营企业会走上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发展制造业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彩电、照相机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每年大量出口,但这个时候我们的自主创新没有跟上去,21世纪来临后,平板、液晶彩电等代替了传统显像管彩电,数码相机代替了传统的光学照相机,我们就落到后边了,现在还在追赶。所以发展制造业方面一定要立足价值链高端,这样产品附加值才高,不然辛辛苦苦做的低端产品,虽然也是制造业,可是却处于价值链的末端,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都不高。
2012年3月12日,厉以宁在接受中国广播网的专访时谈到,中国的实体经济是有发展前景的,尽管虚拟经济有其重要性,但实体经济是前者的基础。自主创新主要应当在实体经济领域内进行,比如制造业。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自主创新的发展,会有更多实体经济企业走到市场竞争的前列。现阶段,一些民间资本不愿进入实体经济领域,部分原因是做实体经济难以取得很好的效益。那么,如何让实体经济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解决的方法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并且改进营销方式,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2018年1月,在中国企业投资协会组织的实体经济与创新论坛上,厉以宁再次谈到经济结构比总量更重要的观点。他说,没有经济结构合理化就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创新是解决结构性失调的最重要的途径,新时代的实体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创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美国重视制造业,启动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美国的再工业化是对去工业化的否定,但也并非回归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走一条新型的制造业之路。我们也要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清洁能源、机电设备、电子计算机等产业方面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以保持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2021年2月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实体立国》一书,收录了厉以宁在担任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倡导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把脉的研究论文和演讲稿等。其中,厉以宁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一文讲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都依赖于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位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它们都承担着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任务和责任。政府起着规划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应当严格按照产业政策给予相关企业帮助,并按公平竞争原则来对待每一个企业。
发展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做到八个字:做精、做强、做稳、做大。做精就是在本行业当中做出自己的特点,如果不做精就没法做强,不做稳就没法做大。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企业既要在资金方面有所储备,更要有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储备,这样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才能够占领制高点。”
厉以宁多次谈到培育一支适应产业结构演进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家队伍的重要性。企业家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企业家不仅要具备相关领域的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政府要采取鼓励措施,引导更多优秀企业家向实体经济汇聚,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协调供需平衡、激励企业不断提升效率和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2009年4月,厉以宁在南京所作的《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主题演讲中谈到,发展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所以要大力扶植企业发展。扶植企业有两重含义,一是扶植优质企业,二是扶植中小企业。优质企业要扶植,中小企业也要扶植,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在当前的中国,承担了就业任务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的主要是他们。作为人口大国,我们绝不能忽视劳动就业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应该有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来都是在夹缝中拼搏走出来的,市场是靠新产品、新技术、新功能来扩大的,信心扩大了,市场就会扩大。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做到八个字:做精、做强、做稳、做大。做精就是在本行业当中做出自己的特点,如果不做精就没法做强,不做稳就没法做大。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企业既要在资金方面有所储备,更要有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储备,这样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才能够占领制高点。
2014年两会期间,厉以宁在经济界委员小组的谈论发言中谈到,回归实体经济,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信心。近年来,有一种论调影响了我们的企业家,即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没有了、资源红利也就是土地都用得差不多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政策红利也快用完了。因此一些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家感到利润空间在逐步缩小,导致一部分人信心不足,将企业转移到比我们晚发展的国家去了,比如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因为在那里还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还有一部分人把资金转到了虚拟经济领域。对这些问题,一定要有新的认识,我们新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正在产生。大量的技工、高级技工已经成长起来,将来还会转入专业人才时代,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在资源红利方面,新的资源红利主要在科学技术上,只要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就会产生新的资源红利,比如新能源、海水淡化等。而在改革红利方面,需要有新的改革措施,新的改革措施出来以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自然就会不断产生。
2018年6月19日,厉以宁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中国REITS论坛启动仪式上发表了题为《培养更多的新型企业家》的开场主旨演讲。他表示,企业家的培养光靠企业家精神是不够的,企业家精神必须跟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旧观念。如果没有新的思路,上一次的失败只会导致再一次的失败,只有通过创新,只有改变思路,才有可能实现成功。只有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企业家的发展,也才能培养更多优秀企业家出来。在国际市场上,只有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业产品、中国制造业品牌,而不分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要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支持相关企业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去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厉以宁认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加大金融对重点发展领域的支持,比如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节能环保等具有大量金融需求的行业,有助于推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007年4月,厉以宁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提出成立科技银行的建议,认为科技银行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自主创新,让科技型的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关系到将来制造业发展最要紧的一个措施。另外,也可以积极探索专门发行科技债券,科技债券允许搞科技的企业发,也可以由国家发,还可以由科技银行来发,这个债券专门用来帮助科技型企业来搞自主创新。两年之后,厉以宁在南京的一场经济报告会中再次谈到了成立科技银行、发行科技债券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是一次国际经济大洗牌,为了将来在国际上能立得住、有更大的市场和竞争力,自主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新经济等于技术创新加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小的,有了资本市场,技术创新的效果就能放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就能更好。
2009年两会期间,厉以宁在经济界委员小组讨论和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怎么扶植优质企业”谈道:一是政府可以采取注资的形式帮助优质企业,政府的注资可以采取优先股的形式,而不是采取普通股的形式。这种情况之下企业不用付还利息,如果企业将来发展得好了,政府可以卖出股份获得收益,对企业和政府来说,都有好处;二是允许企业以融资兼并的方式来收购其他企业,这对优质企业的重组和壮大有好处;三是可以考虑采用国外换股的方式,即优质企业准备去收购别的企业,不靠银行贷款、不靠融资,也不靠国家注资,而是把自己发行的股票交给准备收购企业的股东,这样就变成收购企业的股东了,这就是换股。优质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不在于给贷款,也不在于给补贴,而在于给订单、给市场。没有订单、没有市场,企业再好,也很难竞争过国外企业。优质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我们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优势地位。
2012年12月9日,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周刊和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表示,虚拟经济准入门槛低,炒股、炒房子、玩地产、玩金融都行,退出也容易;而实体经济领域准入门槛高,要进入不容易,要退出也比较难。改革在很多方面都是要调动民间的积极性,民间积极性一调动,总的经济就起来了。所以实体经济的回归,很重要的是要给实体经济以金融支持。对于到国外去投资、转移企业,现在也要有新的认识,既然我们过去是以低端产品出口为主的,所以自然是劳动力工资越低越有竞争力;现在转移到国外把低端产品生产出来,然后再回到国内深加工,不也一样吗。
2019年11月,厉以宁在《北京日报》上发表《金融领域新开放需要勇气和耐心》一文谈到,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无论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或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即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创新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金融业过度自我服务、自我循环。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体经济部门所拥有的金融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部门,一旦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便在所难免。因此金融业加大对外开放,本质是要求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厉以宁多次讲到,要坚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继续推进工业化并重。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主要看高端的、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高端的成套装备生产在经济中应该占据突出地位,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一些距离。制造业要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压力,要想方设法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方面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要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支持相关企业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去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融资产品的创新,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我们一定要有背水一战把中国的制造业搞上去的决心和行动,让制造业更好地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自身应有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