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厉以宁诗词中的经济学关照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18日   第 12 版)

作者:刘焕性

作为一名严谨、睿智、有独到见地的经济学家,厉以宁诗词里蕴含有不少经济学现象和思考,经济思想与哲理诗意相互交融,构成了他诗词的独有魅力。厉以宁所写的诗词中,最早涉及经济学观察的是写于1949年的《采桑子·湖南芷江麻缨塘》:“山中原木顺溪下,任自漂流,搁浅村头,锯锯钉钉成小舟。渔家拂晓河滩去,撒下鱼钩,坐待丰收,活鲫泥鳅一满篓。”以及1950年的《七绝·沅陵白田头至乌宿途中所见》:“薄雾青山白田头,小溪汇聚向东流。村民送客无他物,腊肉熏鱼茶籽油。”

写《采桑子·湖南芷江麻缨塘》这首词的时候厉以宁还不到19岁,他在途经湖南芷江县麻缨塘时,便观察到了当地渔民伐木造舟、晓出捕捞的辛劳场景。写《七绝·沅陵白田头至乌宿途中所见》这首诗的时候厉以宁也还不到20岁,但他行路途中目光所及,就已对当地的村容村貌、民风民俗和地方特产有了细微观察。这些早期的思考和观察习惯,同他此后在北京大学的学习、社会实践、下放劳动、教学经历等相结合,就映射到了他治学讲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的30年里,随着他调研考察足迹的拓展,对经济社会观察分析的深刻,对经济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他的诗词创作里更多融进了对经济现象的关照和思考。下面,我就从厉以宁在政协履职期间所写的诗词里,选出7首我所见证过的诗词,来评析其中所涉及的经济学元素和思考。

其一,写于2007年的《长相思·汕头海边所见》:

岛上春,滩上春,斗笠遮阳赶海人,欢歌情意真。

鱼满盘,贝满盆,快速蹬车转后村,云来天渐昏。

2007年初春,厉以宁带队到广东调研,早起在汕头海边见到渔民赶海,看着朝霞变幻下波平浪静的海滩、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着渔民捕捞的收获和紧张的劳作节奏,不由得为勤劳的人们所感动。厉以宁认为,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之一。海洋旅游、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等都是海洋经济的一部分,要向海开放、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海洋产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要向海洋要食物,依靠海洋致富,通过“靠海吃海”,让渔民的腰包“鼓起来”,让渔民富起来。

其二,写于2011年的《秋波媚·山东沂水姚店子镇,考察农村金融新变化》:

农家缺钱自彷徨,有苦找谁帮?春耕在即,肥料无着,购种无方。

忽闻镇上新开设,合作小银行,公平利率,不需抵押,信用为王。

2011年7月,厉以宁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农村金融与小城镇建设”专题组赴山东调研。在山东临沂市的姚店子镇,调研组详细考察了齐商村镇银行、聚福源资金互助社等的运营情况。厉以宁认为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差异化的需求。而农村金融问题不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就很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金融支持,除了化肥、农药和种子外,在农机设施、农业科技应用等方面,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只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创新的金融产品,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姚店子镇的合作小银行等,让厉以宁看到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探索方向。

其三,写于2012年的《踏莎行·第七次贵州毕节市扶贫有感》:

积雪消融,山林甦醒,纵横百里黄花影。杜鹃绽放漫坡红,春风已过乌蒙岭。

村镇繁荣,家和院静,财源畅通无他径。艰辛创业信为先,人人学艺开新境。

厉以宁自2003年开始担任贵州毕节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2009年改任贵州毕节试验区总顾问,至2012年为止,先后7次到毕节市各县区进行调研,10年间足迹遍及毕节的角角落落。厉以宁对毕节极有感情,除了积极为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和出谋划策外,还从2004年开始在他担任院长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对毕节副县级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并带头为毕节教育事业的发展捐款捐物。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和毕节人的努力奋斗下,毕节已完全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2012年2月底,厉以宁第七次带队到毕节调研扶贫,看到毕节蒸蒸日上的发展面貌,厉以宁心情大好,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勉励当地民众坚持创业为先、诚信为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取人人都能学得新技能、新本领,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有就业、致富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其四,写于2015年的《朝中措·三到福建晋江石狮镇》:

当年遍地小摊铺,夫妇街头唤:鞋帽披肩尽有,新裙正在中途。

任君挑选,买方还价,不亦忙乎!二十九年过去,果然初展鸿图。

石狮镇,乃至今天的石狮市,历史上曾经都属于福建晋江县(今晋江市)。1987年底,国务院批准将晋江县的石狮、蚶江、永宁三镇和祥芝乡划出设置石狮市,为省辖县级市,石狮和晋江由此从隶属关系,变成了平级关系,并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福建经济总量最高的是泉州,而泉州乃至福建经济总量最高的县(县级市)是晋江市,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石狮市。厉以宁第一次到石狮镇的时候,石狮镇还隶属于晋江县,因此他2015年到石狮镇时,出于习惯仍称其为晋江石狮镇。上世纪80年代,石狮镇就以服装款式新颖、种类齐全而成为全国有名的服装市场。但厉以宁初到石狮镇的时候见到的还多是石板路、尘土路和街头的小地摊、沿街叫卖的小商贩,所以当年厉以宁就有一个愿望,希望石狮镇能成为泉州、福建乃至全国有名的商贸之地、服装之都。29年之后三到石狮镇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了石狮镇已经实现了他当年的愿望,商业兴旺、客商云集,民营经济发达,具有很高的商业活力与经济实力,未来更大发展可期。

其五,写于2015年的《采桑子·辽宁凌源农村新气象》:

多年致富无良策,坡上开荒,终日空茫,青壮离家不返乡。

自从推广花棚后,路路清香,岁岁余粮,创业农民尽小康。

2015年8月厉以宁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专题组在辽宁调研,在深入凌源市的乡村调研时,调研组了解到当地不少村民致力于大棚养花、大棚种菜,建大棚的资金靠信贷,营销靠合作组织,一改过去的贫困面貌。厉以宁认为,幸福生活都是靠摸索干出来的,农村的致富问题比较复杂,既要确保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又要确保农民收入增长,让农民愿意种地、愿意种粮,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鼓励的。凌源市的一些农村在种粮之余,通过发展大棚经济增加了收入,一些青壮年劳力也从城市回流到家乡创业,基本做到了乡村花香美、粮食产量丰、农民收入涨、大众创业忙,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其六,写于2016年的《踏莎行·再到广东湛江》:

阵阵清风,琴弦自弄,园林再到谁迎送?导游已换几批人,菠萝的海齐传颂。

漂洗珍珠,莫教手冻,尽心挑选名声重。喜见中外客商来,全球珠市原非梦。

2016年厉以宁率队到湛江调研,距离他2002年第一次到湛江考察,已有14年。前一次在湛江调研,给厉以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湛江的两大特产:一个是湛江徐闻县大面积种植的菠萝,其面积及产量均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由于徐闻县自身所处雷州半岛的独特地理位置,阳光雨量充沛,再加上火山熔岩风化后形成的红土壤,产出的菠萝具有甜酸爽口、清脆多汁等特性,很受顾客欢迎。厉以宁在参观菠萝种植地时脱口而出了“菠萝的海”四个字,并在此后的政协会议中、北大课堂上和论坛演讲、接受媒体采访时频频提及,从此这四个字便很快响彻全国,成了湛江菠萝产区一个响亮的名号和广告词。另一个是湛江产的高品质珍珠。珍珠按产地分为西珠、东珠和南珠。西珠主要产于西欧和地中海一带,东珠主要产于日本、朝鲜,南珠则主要产于中国的湛江、北海和海南等地。其中湛江因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养育出来的珍珠粒大、圆润、细腻、色彩瑰丽,堪称珍珠中的佼佼者。厉以宁很希望湛江的菠萝和珍珠能做大做强,在与当地的官员、果农、珍珠养殖户等座谈交流时,他专门提到了要做出规模、做出品牌、做出效益的努力方向。如今14年过去,再来湛江,厉以宁很高兴地看到了当初的两大愿望都已实现,于是欣然写下了这首《踏莎行·再到广东湛江》。

其七,写于2017年的《鹧鸪天·〈厉以宁诗词全集〉整理完毕,有感而作》:

独坐书斋天地宽,推窗始觉在人间。山头新月匆匆去,留下青松夜夜寒。

挥笔易,治贫难,几家愁苦几家欢。诗词岂止闲情诉,广厦城乡大众安。

2017年8月初,历经两年时间,厉以宁终于将个人诗词整理完毕。当时已是深夜,万籁俱寂,远望新月从香山顶上滑落不见,低头再看桌上堆积如山的诗稿,方觉做学问之难、写诗词之不易,“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时代的进步、发展和变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需要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推进与探索。“化身红烛守书斋,照见窗前桃李已成材”,这就是以厉以宁为代表的那一代学人的情怀和写照。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厉以宁在经济发展和教书育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突出贡献,但他仍然感到在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希望后来者能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厉以宁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经济学家。他的诗词既是个人过往的经历,也是他对人生的沉思,还是他对经济社会现象的关照。1400多首诗词,横越了70年岁月。它们既是厉以宁70年来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缩影。可以说,厉以宁诗词既是一部中国学人的奋斗史、创新史、报国史,也是一部国家走向富裕富强、人民走向幸福安康的命运交响曲。厉以宁的诗词,以其清新凝练、贴近生活的语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意境,有责任有情怀有担当的学者情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画卷,描绘了一段历史,展现了何为学通古今中外,回答了何为刻苦、努力和勤奋。厉以宁诗词中的经济学关照,也是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它有助于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作者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22-04-18 刘焕性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3276.html 1 厉以宁诗词中的经济学关照 23,2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