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加强甄别和培养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20日   第 10 版)

作者:曾勇

面向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要求,大中小学需要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科学教育深度融入各级各类教育,及早发现具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潜质的青少年,厚植科技创新人才沃土,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构建贯通式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中小学抓起。创新科学教育方式,将科学教育贯穿大中小学课程设计,构建贯通式的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尤为重要。当前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实为科学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更好激发中小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特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弥合城乡教育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不平衡”。在高等教育阶段,充分发挥科教协同育人优势,重在改革创新,建设起探索兴趣与好奇心驱动、潜能激发的高水平研究型挑战性的教学体系、课内外融为一体的高水平科研育人模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业要求,共同开发科学教育课程,逐步搭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要高度重视科普教育活动,给予高水平科普著作和作者应有的荣誉和奖励。

加强多方协同育人,促进科学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一方面,要完善中小学生观察、实验和信息技术环境设施,开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项目式、体验式、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话式学习、合作学习,实现主体性、互动式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尤其是要构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优质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机制,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厚植科学文化土壤。对学校而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建立深度合作,通过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校园开放日、科技周、科学营等丰富多样的科学创意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引导中学生深度参加好奇心与兴趣驱动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增强科技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家校共育,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优化人才选荐机制,及早发现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加强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及早甄别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并给予与其学习能力匹配的学习机会与成长平台,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义,也是满足学生能力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探索建立高校,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独立选拔机制,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强基计划”为抓手,基于高考,对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具有科学家潜质的考生予以破格录取,畅通优秀学生成长发展通道。推进“基础学科拔尖计划”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衔接,让“英才计划”中学生走进大学,与“拔尖计划”优秀学子结对,在科学家、学者的指导下,共同探索学术问题,体验科研过程,分享成长经验,进而及早发现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不断研究、开发和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为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通过认定先修课程学分、加强过程评价、建立多维考核体系等方式,将评价结果与大学入学、学习挂钩,吸引真正热爱科学、学业优秀、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大学相关领域深造学习。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2022-04-20 曾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3401.html 1 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加强甄别和培养 23,4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