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声·港澳侨

澳门青年杨美静:

感知生活的“另一种温度”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05日   第 08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几位参观者闲适地坐在沙发中,欣赏着镜头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夕阳:落日的余晖轻轻洒在雪山上、公交车的窗棂旁、城市的楼宇间,那份在昔日匆忙的脚步中“忽略”的美好,此时正随着影像的记录而得以重温。

这一幕,正发生在“另一种温度——杨美静作品展”上。杨美静特意将此作品放在展览尾声,让采撷到这份夕阳集锦的参观者,在走出展馆时,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更多美好。

近日,由澳门基金会主办的澳门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另一种温度——杨美静作品展”在澳门教科文中心展览厅及多功能厅揭幕。作为该计划推广的第7位艺术家,展览展出了杨美静精选作品近45件。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这位澳门青年的视角中,感知着生活的“另一种温度”。

“我一直喜欢用摄影、录像等艺术形式去记录生活。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发现人们的生活有了不少转变: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大多转到线上,受到疫情影响的人们,疲累而匆忙地奔波忙碌着。此刻,我希望用作品向大家善意地提个醒:生活中的每一天,依然充满美好与温情。”杨美静说。

于是,她的作品里出现了很多“擦身而过”的画面:早餐店的老板娘、公交车上的乘客、过往的街道、邻居的身影……还有美丽的夕阳。

“展览里的夕阳作品,是我近期的创意之一。当时忽然有了灵感,想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欣赏夕阳。于是,我召集了来自瑞士、芬兰、法国、捷克、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们,请他们分别录一段一分钟的夕阳视频,共享落日的那一刻。”杨美静说,“在镜头里,参观者不仅能够看到夕阳美景,同时能够感受拍摄者当下所处环境的那份美好。”

在杨美静看来,这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交集”,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痕迹,这些有趣的记录与观察,恰恰流露着恬淡的生活意义。

“展览中还有一个钱币系列。钱币也是人们日常中随时取用但较少观察的。比如,澳门币上会有具有历史象征的建筑物、舞龙舞狮的人文活动,还有代表小渔港过往的帆船象征等,这些点滴的生活用品,也是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载体。”

在展馆一隅,同时设有一个极具艺术家个人特色的工作坊。杨美静以蓝晒法技艺(又称氰版显影)作为主题,通过这种手作方式,带动参观的游客们去了解艺术。“运用这种化学物料,调配药水的浓度,可以控制蓝色的深浅程度。我们再通过拼接,作出褶皱的肌理效果,和山脉、海洋等大自然的痕迹很相似。通过这种创作,可以让参与者体会色彩与肌理之美,感知大自然与人的距离。”杨美静说。

此次展览是杨美静在家乡澳门举办的首个个展。通过这次展览,她对创作也更为热忱。“于我而言,作品是生活态度的一种呈现。作为青年人,我希望在累积了20多年的‘冒险经历’后,在30岁的年纪,沉淀自己、找准定位和方向,去展现一个澳门青年对生活的向往、对美的追寻。”杨美静说,“澳门基金会主办的推广计划共有20位青年艺术家,大家利用这个机会和平台,也凸显了各自不同的面貌与风格,进行了有趣的互动与碰撞。我们希冀自身的作品和创作,能以青年人的视角传递态度,发挥正能量。”

2022-05-05 徐金玉 澳门青年杨美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040.html 1 感知生活的“另一种温度” 24,0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