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声·港澳侨

孙少文委员:

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做更多实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05日   第 08 版)

本报记者 李寅峰

近日,一场特殊的在线捐赠仪式通过互联网将香港和北京连在一起——这边,是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国学研究院的师生;另一边,是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孙少文与孙少文基金会的代表。当日,北京大学孙少文国学与美学发展基金正式成立,用于支持北大国学与美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国家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说起捐资建立此基金的渊源,孙少文不由回忆起2014 年他访问北大国学院时的情景。那一次行程,未名湖畔的燕园风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更让他难忘的是,在与国学研究院师生交流互动时,他深深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

“我当时就在想,一定要尽我绵薄之力,为北大国学院的发展做点事情。”至此基金成立,孙少文非常高兴,“本想重返北大,现场参加仪式,但因为疫情影响没能成行。不过网上的捐赠仪式也很成功。这也说明,一件事如果值得做,排除万难也能实现。在我看来,支持北大国学院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教育,对孙少文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使命。他多年来一直关注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全国两会期间,他也多次在提案中,或者发言、接受采访时呼吁更多力量关注这些领域,特别是如何帮助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少年认识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说起来,我要感谢饶公。受饶公的启迪和熏陶,我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也因此而视传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孙少文提到的饶公,即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2001年,我有幸认识了饶公,他的大儒之风,对我影响至深。我也因此深刻体悟到,一个民族的盛衰要看文化,而一个社会的兴旺要看教育。所以一直以来,我不遗余力地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捐资给大学设立奖学金,捐资给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学生,令他们也可以同样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此改变人生,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就在北京大学孙少文国学与美学发展基金成立不久前,孙少文基金会刚刚捐资3000万港元,支持香港浸会大学的中医、国学及人文研究。当记者问及此事,孙少文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香港浸会大学为香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捐赠,支持浸会大学以科技推动智慧化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为香港市民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他也非常期待浸会大学尽快营运起香港首家中医医院。

“饶公将自己用于学术研究而积累的藏书,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和多件书画作品赠予学术机构,以支持发展汉学研究。他这种用之社会、奉之社会的喜‘舍’精神,对我影响很大。”孙少文表示,也正因此,他不仅通过孙少文基金会捐资助教,同时也通过支持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和饶宗颐国学院,支持年青学者,推动汉学及国学研究的工作,并培育国学及人文学科人才,以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孙少文非常欣喜于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他表示,这是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定位写入国家规划,各界应全力配合,并努力作出更多的实事。“我认为,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要着重推动文化艺术基础教育,培养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和人文精神的青年代表;立足香港作为国际传播交流‘中间人’的平台,让文化艺术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交流沟通的媒介。在香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更能借助香港的桥梁作用,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出去。”孙少文说。

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孙少文特别提到,在香港,要发动社会各界,支持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以向更多的年轻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帮助他们从文化中了解历史,了解国家,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他说,“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源泉,也是民族兴旺的根基;而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强烈国家民族观念、自觉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十分重要。”

2022-05-05 李寅峰 孙少文委员: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042.html 1 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做更多实事 24,0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