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周刊

张文创办香港“达德学院”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05日   第 11 版)

1947年除夕,达德学院的董事、教师、学生代表与来宾300多人的大合照(局部),第二排右七起为沈钧儒、郭沫若、张文、李相符、柳亚子、侯外庐、陈汝棠、陈其瑗、章伯钧,以及中共香港分局统战部长连贯和狄超白教授等。

张凤珠 口述 谢洪 整理

“在香港筹办一新大学”

正当南方民盟和广东民盟积极推动以广州为中心的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之时,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开始全面肃整、镇压反内战、反独裁、反迫害的言论、刊物和民主党派人士。

随着民盟、民促和在社会、教育和文化界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成员被迫陆续从内地转移到香港等地,仍然留在广州坚持领导民盟南方总支部和广东民盟工作的张文等人强烈地意识到,要安排众多被当局迫害的民主、文化人士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以及重新建立南方民盟和广东民盟盟务工作的根据地等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此时,被派去马来西亚方面当开路先锋的民盟广东省支部组织部部长胡一声等盟员传来了好消息:当地爱国华侨集资复办了“马来西亚加影华侨中学”,并已由胡一声任学监、多名派出的民盟成员分任班主任、教员。此校建于1912年,曾经得到李济深、蔡廷锴、张文等抗日将领题词,在东南亚享有盛誉。

这些好消息使具有丰富从教、办学经验的张文非常高兴。这意味着:一可以解决部分遭迫害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的工作、生活问题,同时还可以在海外继续建立发展民盟组织;二是筹办的民办大学的生源和学费等问题,将可以有一部分来自海外方面的、较为稳定的来源与保障等。因此,当民盟广州分部主委丘克辉在广东民盟会务会议上提出“在香港筹办一新大学,既能安排许多教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又可作为民主党派开展民主运动的场所和据点”时,“会上张文最积极支持”。

与共产党人再度合办“学院”

1946年8月,蒋介石政权公开登报对时任广东民盟主委的张文等数十名广东籍的原抗日将领宣布“退役”。紧接着“事前已获得地下党的通知,知道了国民党要对民盟机关进行搜捕,因而在反动当局行动的前两天已经撤离了……”(陈柏麟《有关南方民盟活动的一段回忆》)接到上级指示的谢一锋火速通知张文马上撤离,并协助、陪护到粤港轮船码头,送他去香港。

张文等人到达香港后,首先成立由广东民盟成员组成的办学筹备小组,成员有李伯球、丘克辉和时任民盟南方总支部机关报《人民报》编辑部主任张琛等。

校址在哪?张文想起了九龙屯门郊外的一片园区,是民促代主席蔡廷锴于20世纪30年代购入的,虽然该园区不具备筹办学校的理想结构与布局,但仍为不失一试的方案,于是亲自找“高佬蔡”商量。蔡将军对张文这位“辛亥革命粤军将领、陆军学界元老”一向非常尊重信任,当即爽快地把园区房屋锁匙交给张文。这是继1936年,张文与共产党人宣侠父、陈辛仁、梅龚彬等携手合办香港首间“中国新闻学院”之后,再度携手在香港合办的“学院”。随后,张文即向香港“亚贸公司”总经理的表弟廖安祥借调其财务主管,并交锁匙给她,请其在筹备学院前期管理该园区和房屋等相关事务。

民盟南方总支部副主委丘哲校董提议,引用《中庸》书中“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一句中的“达德”为学院名称,获得在港校董和筹备小组成员们认可和确定。

筹备的启动资金首先由学院董事会确定每位校董负责募捐1000港元以上,并开始为建校集资、募捐。后来,达德学院的经济来源有依靠学生缴纳学费,亦有依靠海外华侨和其他社会组织赞助和支持。

学院设法政、商经、文哲三大系和新闻专修班,由民盟成员邓初民、沈志远、黄药眠、陆诒4人分别担任系主任和班主任,并由陈此生担任教务主任。

除此之外,其他教授或客座教授绝大多数来源于两年前曾已紧密合作、结成文化抗战统一战线的成员,有郭沫若、夏衍、杨东莼、邓初民、千家驹、陆诒、叶启芳、谢一锋等人。

在筹建达德学院期间,身兼民促组织部长、民盟南方总支部副主委、民盟广东主委等数职的张文,依靠几十年从事民主、文化运动所形成的人脉优势,承担教授人选的沟通和联系等筹备工作。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筹办这所民办大学,张文直接搬到丘克辉位于屯门青山的家中寄住,两位最熟悉情况的筹建主将不分昼夜、同心协力筹“达德”。

但是,年事已高的张文因身兼数职和操劳过度,导致哮喘病反复发作,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夫人来港后,只能寄住在朋友家中,以照顾他的生活,让他能够继续坚持参与达德学院的筹建和民促、民盟的工作。

不久,经过丘克辉向香港教育司帮办递交申请书、校舍平面图、主要教员名册和招生计划等资料的正式申请程序之后,港英教育司正式答复:同意试办,根据现有校舍,本期批准招生名额在200人以内。于是,达德学院筹备小组即于1946年9月正式公开刊登招考新生启事,其时香港教育司亦派督学前往考场监考。

学院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在香港和海外公开登报的招生;有一部分则在内地民盟支部、其他民主党派和共产党方面的介绍和推荐下前往香港报考;亦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于民盟南方总支部在海外的支部和分部,以及所办侨校、侨报等的推荐和宣传。因此,达德学院中的海外侨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49年初海外学生超半数之多,成为达德学院有别于香港其他大学的一大显著特点。

1946年10月,“达德学院”试行开学(因多位校董均不在香港,因此开学典礼延至次年补办)。

在港统一战线活动中心

中共中央南方局为打破港英当局对香港共产党活动的限制,周恩来先后直接调派龚澎、乔冠华夫妇到香港筹建“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

龚澎是张文在同盟会时期亲密战友龚镇洲的小女儿,乔冠华和张文早在抗战时期合办《新华南》杂志时就已相熟。张文带着孩子去最先期到港的龚澎、乔冠华夫妇俩办公兼居室的“新华社香港分社”探望,同时约请乔社长抽空到达德学院讲课。此后,作为张文的女儿,我就多了一项任务——当张文与龚澎、乔冠华等人之间的信使,前期的信件多由我送到,后期我教书等工作比较忙时,张文则交身边的有志青年代为送达。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乔冠华曾多次到达德学院作《国际、国内形势》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他那极为生动和极富感染力的演讲,每每让课室和走廊都挤满了听讲者,给达德学院的校董、教授、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直到几十年以后,曾任学院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谢一锋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乔冠华讲到蒋介石仗恃美国支持和美式装备,在全国范围发动全面内战,给中国民众带来巨大灾难时,充满同情与伤感地形容“长江的水日夜流,人民的血流日夜”的情景。

达德学院所授的课程有:杨东莼的《中国百年史》、张铁生的《国际形势》、翦伯赞的《中国通史》、沈志远的《中国经济概论》、邓初民的《中国政治概论》、千家驹的《财政学》和章乃器的《工商管理》等。

达德学院的专题讲座还有:董事长李济深所作的《七上庐山》、何香凝校董所作的《孙中山先生最后时刻》、郭沫若所作的《中国文化思想史》、茅盾所作的《关于文学创作》、夏衍所作的《关于中国戏剧问题》、曹禺所作的《关于话剧的创作问题》、臧克家所作的《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等。

民盟中央代主席沈钧儒、农工党主席章伯钧、民盟中执委刘王立明、副秘书长周新民和宣传委员陆诒,以及南方总支部、广东支部、港九支部、新加坡支部、英国支部等民盟海内外各支部和分部的负责人,都先后前来达德学院与校董、教授、学生们或欢聚、或讲学。

这些学术界、文艺界著名人士时常到达德学院或讲座、或演出,使达德学院成为悉心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建设人才的民主学府,同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人士和文化人士所组成反蒋、反独裁的统一战线活动中心。

(本文由张文之女、达德学院预备班学生张凤珠口述,张凤珠之子谢洪整理。)

抗日战争结束后,民盟粤东干部会议机关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工作需要,根据民盟中央的指示,于1946年元旦在香港召开成立“民盟南方总支部”大会,会议选举李章达为主委,丘哲、张文、陈汝棠等为副主委,李伯球为秘书长等,随即迅速开展一系列对海外大力发展传播中华文化和组织,对内地大力发展民盟组织等工作。

1946年4月,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在广州成立,公推李济深担任中央理事会主席、蔡廷锴为代主席,何香凝和民盟南总主委李章达等为中理会理事,民盟南总副主任张文被推举为中理会理事兼组织部长。

从此,民盟南方总支部和民促两大组织的成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反内战、反独裁、反迫害和促进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而努力,更为后来的香港达德学院董事会人员构成和高层管理团队构成,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022-05-05 张凤珠 谢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051.html 1 张文创办香港“达德学院” 24,0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