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冬
“企业破产并不像大家听上去那么悲观,而是一个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过程。企业破产重整对于社会、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都有积极意义……”见到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破产法与企业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刘宁时,她正在给研究生们上课。面对学生们的提问,她专业精准、通俗易懂地将我国破产法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刘破产’,了不起!”熟悉刘宁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干事却风风火火的“女汉子”,不仅是破产法理论研究的佼佼者,还是破产法实务的推动者。从教10余年来,她培养、指导了上千名法学本科、硕士生,还参与发起成立成都理工大学“破产法与企业保护研究中心”,让破产法学科建设在四川独树一帜。她组建的专业破产重整服务团队,多次参与党委、政府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重要工作,累计清理债务数百亿元,安置职工上千人。
■ 投身法学教育 争做“领头羊”
“在学校时,我就注意到企业生易死难的问题,不仅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也让许多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刘宁下定决心,要以自己所学推动企业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以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2010年,刘宁在上海交大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四川,拿起教鞭,一边从事法学研究,一边培养法律人才。
随着眼界的开阔,刘宁那颗希望干事创业的心愈发坚定。2017年,一次针对全省破产法适用情况的调研,让刘宁坐不住了。
“在历时半年多的调研中,我看到受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影响,四川陷入困境的企业增多,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也都在呈递增态势。”调研发现的另一个问题让她更加忧心:四川省在破产审判、管理人执业、政府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样的情况如不尽快改变,破产法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将会受到严重削弱。”
调研结束后,刘宁向成都理工大学建议,将破产法作为优势法学学科进行建设、发展。不久,成都理工大学“破产法与企业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并开设破产法研究生课程,专注培养破产法专业人才。如今,该中心每年培养、输送数十名熟悉破产法的法学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 服务困境企业 展现“专业范”
“凤凰涅槃,祛除沉疴痼疾;司法重整,助力浴火重生。”走进刘宁的办公室,墙上的一面锦旗特别醒目。这面锦旗是“丹凤朝阳”房地产项目债权人代表及全体业主集体赠予的。
2013年,成都市青白江区“丹凤朝阳”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项目陷入长达6年的债务纠纷中。2018年2月,青白江区人民法院裁定该企业破产,并指定刘宁团队负责完成接管、尽调、债权审查、清产核资和破产重整工作。
“我们接手这个项目时情况特别复杂,光债权人就有几百人,涉及上百个家庭的利益。”刘宁说,为了让债权人放心,她在工地的活动板房内设立办公点,与团队反复研究、讨论,将工作推进的障碍逐一攻破。这也成为之后所有项目的标准做法。
通过3个月努力,刘宁和她的团队全面梳理、制定了重整计划草案,获得各方认可。
从烂尾楼到人气爆棚的优质楼盘,该项目的成功重整,不仅妥善解决了几百名债权人的住房问题与债权问题,还让企业起死回生。
“这是一支擅研究、会实战,兼具理论与实务能力的高水准、研究型团队,为四川省的危困企业挽救重建、营商环境改善、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正国对刘宁及团队给予高度评价。
■ 勇担社会责任 做好“推动者”
采访中,记者看到刘宁近期的工作安排——近两个月,她和团队将赴成都、德阳、绵阳、遂宁、泸州等地,在法院、政府、律所、金融机构、企业等宣讲、普及破产法10余次。“我们已在多个基层法院建立破产法学实践基地,并依托这些基地举办了多次‘办理破产’交流座谈会。”刘宁高兴地说,这说明对破产法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2019年底,在刘宁等学者的呼吁下,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发起设立四川省破产法学研究会。刘宁被大家推选担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这是为持续推动四川破产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而建立的学术平台,也是进行破产法普法宣传的重要平台。”刘宁说,通过这个平台,她参与创立的“破产法治·天府论坛”大型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四川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破产法专业学术论坛品牌。
“‘大’是指要多走多看多听,‘小’是要找到小切口开展专业研究。”作为政协委员,刘宁还总结归纳出“‘大’调查与‘小’研究相结合”的履职思路。循着这样的思路,刘宁的履职成效突出:针对多部地方立法提出立法建议上百条,多数被立法机关采纳;通过协商、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多次被采纳。去年,她提交的一份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用,这更让她振奋不已。
“其实这几年挺累的,但心里怀着正向的能量与信念,就不会迷失,也能坚持。”刘宁表示,她将在普法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仅要让更多企业走出困境,还要让更多青年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力军,“我的‘破产’事业才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