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正伟
不久前,担任村支书的四叔多次打电话说,老家建起了一个“苹果公园”,让我有机会回来看看。
在我的印象中,位于甘肃正宁县的老家一直以种粮为主,别说建“苹果公园”,就是门前有苹果树的也没有几家,儿时能吃上一个苹果,就和吃上一口猪肉一样香甜。于是,今年清明休假期间,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一进村,我就看见村道纵横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依相偎,房屋建筑干净整洁、村中公园苍翠碧绿……更令我叹服的是,眼前的3000亩现代化苹果示范园连片成带,矮化、乔化错落有致,每一株都被打扮得或淑芳、或伸展、或乖巧、或浪漫,枝条散开很有朝气,那一朵朵粉嫩的苹果花,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羞红了脸,让乡村的初春都醉倒在芳香四溢的树荫下。此时此刻,我醉了,我胸前的镜头也醉了,这不正是四叔梦寐以求的美丽乡村吗!
村穷、人穷、日子穷,一直是我心目中老家的形象。尽管千百年来,这块土地沉淀了太多的辉煌,也飘舞着永恒的梦想,但清贫和落后,依然是大部分农家常年的客人。我也知道,从40多年前当上村支书那一天起,四叔就一直在心里装着这样一个梦想——有朝一日把全村建成一个“村在画中留,人在画中游”的花园式村庄。虽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四叔常年奔波,忙白了一头黑发,可是在我眼中,四叔的梦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原因是老家虽然不缺苦干家,不缺勤劳人,但基础太差,底子太薄,村民太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到我疑惑的目光,等在村口的四叔告诉我,2014年5月,村上按照把“果园”建成“公园”的目标,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力求通过农村“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展示乡村最美好的一面。经过春的播种、夏的洗礼、秋的沉淀、冬的凝聚,一道道清纯动人的风景靓丽出镜,沉睡的小村实现了“弯道超越”,开始了精彩的蝶变,露出了美丽的笑靥。
一路走,一路看,之间只见绿茵处处,村容整洁,一景一韵都让人陶醉。宽敞的水泥路犹如飞舞的彩带,托起了小村奔向远方的梦想。道路两旁的彩色风景树交相辉映,花儿纷纷绽放,是村子甜美的笑容。
走进村中央,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小型舞台,四周有喷泉、假山、凉亭,娱乐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配有公共厕所和照明设施。广场上打球、跳舞、散步、读书看报、唱小曲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各取所好,玩得不亦乐乎。
“青砖黛瓦白墙,飞檐翘角屋顶”,昔日塌窑烂庄子随处可见的城北胡同,摇身一变,成了仿古式的农家小院;长年倒垃圾的臭水台建起了文化长廊;原先的污水塘,变身为小桥流水的亭台景观。小村,有了现代化、城镇化的味道。
这些改变从何而来?四叔告诉我,为了实现整个村庄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的提升,村上以生态家园建设为突破口,根据不同村民小组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群众收入水平,把村容村貌整治和小康农宅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规划一次到位,统一配套水、电、暖、绿化、美化等公共设施,全村共建成小康农宅200户,完成旧宅改造85户。为了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村上还建立了综合文化中心,凝起了村民的精与神。
文明、富裕、和谐的正能量,像阳光,像电流,照进了村民的心里,注入了小村的躯体里。
回到四叔家,过去那仅有的三间破窑洞变成了“仿古式”红门青瓦的院落,院子里有自来水、太阳能,室内宽敞的客厅、时尚的家具、清洁的卫生间、设施齐全的厨房餐厅,感觉特别有文化气息。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正在做饭的四婶拧开开关,那跳动着的蓝色火焰,像极了村民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小村的眼,一下子瞪圆了;村民的心,一下子亮堂了。我记忆中的小村,已经成了一段世纪末的最后影像。如今,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老家腾飞正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