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元丽
作为高耗能产业的代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备受关注。其中,低碳技术是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日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的低碳行动纲领显示,将聚焦制约钢铁等工业领域低碳发展的瓶颈问题,跟踪、推广应用成熟可行的低碳技术,推进前沿引领、颠覆性创新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持续提升工业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强化钢铁企业精准碳排放管控,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和低碳竞争力。
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同时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家企业1.54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225家企业5.27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看来,我国钢铁行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机理复杂,面临前沿低碳技术成熟度尚低、低成本规模化应用尚不具备条件等诸多挑战,要先立后破,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发展。“我国钢铁行业已基本完成《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向各方面进行过多轮征求意见,基本明确了行业的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及降碳潜力,同时对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不同阶段技术路径支撑。”李新创如是说。
“当前行业内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李新创认为,一是忽视源头控制,大上末端治理,工艺选择不合理;二是不考虑运输结构调整,“公转铁”“公转水”推进缓慢,造成目前大量国五排放货车不满足超低要求的尴尬局面;三是改造工程质量差,不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四是认识不足,把关不严,采用不成熟治理技术、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
李新创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将钢铁行业碳达峰的目标时间定为2030年前,可以有效地防止“运动式”减碳,更有利于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先立后破,确保安全降碳,维护钢铁市场平稳变化。“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不是单纯的末端治理,更是一场全周期、全过程的绿色革命。建议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广烧结烟气循环、高炉均压煤气回收、余热余能回收、高炉煤气精脱硫等治理工程;加强封闭和密闭,强调治理设施和生产设施的同步运行,减少治理设施的无效运行与能源浪费;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等改造,大幅减少重型柴油货车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李新创这样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