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左手“托举”城市更新,右手“把握”乡村振兴

助力城乡融合,县域经济如何实现“两手硬”?

——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主委钱学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17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崔吕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乡村振兴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主委钱学明说过这样一番话——“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域经济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民生保障等短板弱项。”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对此,围绕几个业界关心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城镇常住人口三成在县里,

他们的两大痛点值得关注

记者:围绕留住人口、建设县域经济,《意见》提出,“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在您看来,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在留住人、吸引人才等方面,应提升哪些领域的吸引力?

钱学明: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近30%。据调研,县城群众对县城生活的痛点集中在子女教育、老人就医两大问题上。

从医疗领域来看,近年来各地大城市“超级大医院”频繁出现,很多上级医院在改建、扩建中“虹吸”了县级医院的医护资源和病人,各地县城医院普遍人才不足、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教育领域来看,我国有普通高中1.42万所,其中县域高中0.72万所,占据半壁江山,在校生规模超过总数一半。然而,近年来超级高中全省“掐尖”,屡屡打造升学神话,县中则辉煌不再。

如何提升县城医疗,我的建议有两条。一是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也就是“强自身”。建议各地要通过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推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实现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二是加快理顺省级医院、医科大学附属学院与县级医院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育人才”。

如何办好县城教育,我的建议也是两条。一是坚持均衡发展原则,让教师围着学生“转”,更加注重县城普惠办学。二是更加重视改革创新,均衡配置优秀教师和校长资源。可将学校教师工资总额与学生数量挂钩,形成“封顶戴帽”的学校教师工资总额,促使学校搭配使用高、中、低不同工资水平的教师。大中城市优秀教师要想得到高工资,可以选择到具有高工资岗位的县城学校任教,可引导优秀校长到排名靠后的县级薄弱学校任职,帮助其提升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县里留人靠基建,

基建投资建议“肥瘦搭配”

记者:就地城镇化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更新优化来做配套,才有可能留住向往大城市生活的人,基础设施更新需要钱,可能还涉及类似政府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或者纯粹的社会资本投入。资本投资需要回报。我们为了留住人,该拿什么去吸引资本?

钱学明:当前我国农村还有5亿多常住人口,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了2.92亿人。通过推进县城建设,满足外出务工人员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不仅有利于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作为全国最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外出务工人员多数处于居无定所状态。据统计,全国40个重点城市在“十四五”期间初步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50万套(间),预计只能帮助1300万人缓解住房困难。在东部地区高房价背景下,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很难在大中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

根据我在广西的调研,全区1440多万常年在外打拼的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近70%倾向于在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或县城就业创业、就近城镇化。他们很多人打工多年、有一定积蓄,希望能在城镇买房,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但实际的情况是,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上,还在简单套用东部地区“简化迁移手续、推动便捷落户”等政策。这并不足以吸引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甚至买房进城,原因是农村户口涉及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他们不会轻易放弃。

为此,如何在保留外出务工人员农村户籍基础上,给予他们与城镇市民同样待遇,并重点帮助解决好住房等问题,是中西部地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害所在,也是吸引他们返乡就近就业的关键一招。

2021年底,广西玉林市及所属各县召开了“加快人口进城工作动员大会”,出台了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城乡两种政策不变,并给予购房补贴、契税补贴、公积金贷款、就业指导、子女教育等系列配套的“新市民”政策,并计划五年之内实现50万人口进城。此举一出,可谓找准了切入点,走对了路子。

今年,全国地方专项债发行量将达3.65万亿元,目前国家已提前下达了1.5万亿元的额度,还大力支持各地建设保障性住房。为此,我建议中西部地区要积极用好地方专项债,鼓励、支持和引导各地将更多专项债资金用于县城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租赁型保障住房或小户型商品房。

另外,我国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进一步加快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应推广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在我看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核心要义是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投资效益和效能。

我同时建议,各地在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投资规模、主体,应更多考虑将经营性、盈利性项目,与道路设施、景点景区等公益性、非盈利项目,进行“肥瘦搭配、合理打包”,最大限度使用项目自身现金流覆盖其资金成本。同时,按照项目投入资金和产生现金流的时间节点,科学规划实施进度,通过前后互补,实现PPP项目包整体收支平衡。

克服县域经济“冷热不均”,

推动东部“嫁姑娘”、西部“娶媳妇”

记者:与大中城市城区相比,县城普遍存在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应如何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对于自身资源禀赋存在短板的县城,是否有可能实现引凤来巢?

钱学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东强西弱”“冷热不均”的态势,东部地区县域经济“腾笼换鸟”正在加快,而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则相对乏力。如果能让中西部地区县域更多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不仅可以满足易地搬迁群众的就近就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有利于我国保留完整产业链,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可以说,东西产业转移一头连着东部地区的“城市更新”,一头连着西部地区的“县域发展”;一头连着东部地区的“提档升级”,一头连着西部地区的“扩大投资”;一头连着东部地区的“腾笼换鸟”,一头连着西部地区的“筑巢引凤”。因此,依托东西之间发展梯度,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引导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十分必要。

为此,我建议国家对东部地区政绩考核导向上,更加强调“转型升级和示范引领”,让他们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当地产业的转移。对于转移企业而言,东部地区政府要发挥好引导服务的作用,积极主动将其“嫁”到西部地区去。转移企业则要利用好土地变性之后价格差,主动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工艺换代,实现“在转移之中升级”。

2022-05-17 崔吕萍 ——访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主委钱学明 左手“托举”城市更新,右手“把握”乡村振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795.html 1 助力城乡融合,县域经济如何实现“两手硬”? 24,79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