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推进科普:施教者也是重要的受教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18日   第 10 版)

作者:梅国平

为什么要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

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其中第一项就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并提出“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任务,明确“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在我看来,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有三点特别的意义。

首先,这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是进行科普的主要施教者,同时也是重要的科普受教者。只有让教师走在科普前列,首先接受科普教育,提高科学素养,涵养科学精神,才能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高质量培养学生、服务大众。

其次,这是培养大国良师的内在逻辑。管会长讲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不是绝对对立的,不能割裂开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怀进鹏院士也曾说,“科学既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我们培养的教师既要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播者,能够尊重知识、敬畏科学;更要将以求真、质疑、合作、开放等为内涵的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善于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塑造大国良师,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

再次,这是针对问题补足短板的现实需要。根据有关调研显示,专职科学教师在全体教师中占比不足3%,科学教师专职化率不足30%。除北上广深和省会等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及沿海发达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小学缺少专职科学教师,县级以下专职化率仅为16%。科学教师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其他学科教师自身的科学素质以及参与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能够积极主动将科学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科育人之中也存在差距。这些都需要在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中进行补短板。

怎么样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

教师培养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使命。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作为师范院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想,作为师范院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推动科学精神“长入”专业建设,“汇入”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渗入”实践实训,“进入”职后培训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

一是“长入”专业建设。一方面,在现有师范类专业中,将培养科学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落实到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的培养要求中。前些天严纯华委员主持的“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专题讨论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比如高校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实施,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就是抓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同时,建议在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将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精神及其成效作为一项指标,指导师范院校更加重视将科学精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纳入师范生培养中。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对标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要求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切实解决科学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的痛点。

二是“汇入”课程教学。“课比天大,内容为王。”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的主渠道。首先要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最“硬核”的科技知识及其运用现状引入到课堂一线,让课堂的“科技味”更浓;综合运用新科技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让课堂的“科技范”更足;并积极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如科学教育导论课、科学教育专题讲座、STEM工作坊,让科学、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其次要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打造培养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推动课堂从单纯“知识传授”向注重“价值引领”转变,更加注重突出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倡导、科学方法的培育。再次,对于师范生培养而言,还要在课程与教学论等师范生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中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这些都将有助于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后,在他们的课堂中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提问和勇于试错。

三是“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倡导科学精神,对于教师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鼓励开设科技创新类社团,开展各类校园科普知识、科学成果的展览讲解等校内活动,加强师范生的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不断提升师范生科学兴趣和信念,强化师范生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推动师范生崇尚科学精神,使师范生在执教前就已形成相对稳定且成熟的科教育人理念与业务水平。

四是“渗入”实践实训。一方面,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学生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积极搭建科学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科学项目研究网络、组建科研课题组等教学设计,鼓励师范生进导师团队参与科研项目,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培养科学实验和实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同时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校外科学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形式,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使师范生形成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辨明真伪、深钻细究、团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五是“进入”职后培训。师范院校要发挥承办“国培”“省培”项目,以及开展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契机,切实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支持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自主开发本土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助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中科学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校长)

2022-05-18 梅国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882.html 1 推进科普:施教者也是重要的受教者 24,88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