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重塑教师自身角色认知:

重视科学普及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18日   第 10 版)

作者:施大宁

我认为,高校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四个层次科普活动中有以下三个方面优势:一是拥有一支科普工作队伍。一流大学已经基本建立了各类专家学者在内的科普专家库,有一批师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他们不仅参与科普活动,更可以对社会上科普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二是积累了系列课程、视频、图书和教具等科普教学资源。近年来大学基于“爱课程”等课程平台打造了一批精品科普类课程,拥有系列科普报告的视频以及资料,出版了系列高水平科普图书和视频,开发出了系列科普教具,为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三是建构了科学有效的品牌科普服务模式。大学通过多年科普服务方式的不断优化和迭代,已经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飞起来,扎下去”行之有效的科普服务模式。实践证明,大学是科普走进生活,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生力军。

剑桥大学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齐曼(J. Ziman)在对科学与社会关系史的考察中,提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正从“学院”向“后学院”范式变迁。伴随这种变迁,科学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扩散过程,而那些内含于科学文化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要素更应该为公众所知。因而,要推动科学创新和科普“两翼”协调发展,需要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师能力提升工作全链条,只有让从事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教师成为科普活动的主力军,才能畅通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主渠道。我认为,大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的综合改革,引导社会形成科学创新带动科普,科普反哺科学创新的科普教育生态。

注重职前教育,奠定教师科学精神培养的基础。重视教师科学精神的职前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环节中做到四个加强。加强对学科史、科普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程;加强研究方法的教学,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基本范式;加强对人文科学精神的教育,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原则;加强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

转变理念机制,平衡教师科学精神培养的两翼。转变长期以来仅崇尚科学创新的学院式传统,把科学普及视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100多年前,正是威斯康星思想创新了大学理念,重塑了大学教师服务社会的新职责,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美国大学重焕生机,也让民众的科学素养得到大力发展。对教师科学精神的培养要重塑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通过教师培训、教师评价改革等途径推动教师在开展科学创新活动的同时,探索科学知识和自身科学创新成果的科普传播途径,主动承担起科普主力军的职责。改变教师评价仅由同行评价的传统,增加公众和用户对于教师的评价维度,认可教师服务社会的价值。提高科研经费中的科普课题的立项比例,设立科普工作者专项荣誉。通过评价机制的创新推动教师投身于科普文章的写作,科普讲座的开设和实验室的开放等,推动教师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探索课堂革新,筑牢教师科学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变革传统的照本宣科,迷信标准答案和权威的书斋式教学方式。围绕科学精神培养的需要,引导教师从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来改造课堂,回归“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引导教师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推动教师从自己探索的经验和体会入手进行教学,而不仅是教给学生已经得到的结果。把教学过程转化成师生提出并验证假设,运用概念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坚持把以经验探索和理性分析为基础来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精神作为课堂革新的目标之一。同时要充分借力新媒体技术,通过游戏、电影、戏曲、表演等学生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塑造科学文化。

强化科普参与,搭建教师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平台。学校不仅要推动教师立足第一课堂做好新生研讨课、实验课等有利于科学素养培养的校内课程和培养活动,也要鼓励教师们积极投身科普等“第二课堂”的教学。建设好各级各类的科技节、研学、赛事、科研训练计划等多类型的与第一课堂形成有效互补的新课堂。推动教师将学科前沿和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多类型科普课程,将实验室与创新平台等科学研究平台和成果向公众开放,让教师在其中承担科普知识的讲座和科普课程的开发等,让教师在科普实践中实现科学精神的培养。

做好职后培训,提供教师科学精神发展的持续动力。做好全生命周期的教师培训,教师入职后,可以鼓励他们走进政府、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让教师养成在实践中检验研究、创新研究的习惯,在交流中寻找向政府、企业、社区和中小学传播专业知识和科研创新的科普路径;开展新科技知识、技能、方法的培训,让教师跟上时代发展进行知识更新,保证科研和科普的前沿性与科学性;持续开展科学信仰和科技伦理的培训,让教师牢记科学探索者所应有的理想、信念、理性思维、人文关怀和服务精神等;加强科普服务的培训,持续加强教师科普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2022-05-18 施大宁 重塑教师自身角色认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881.html 1 重视科学普及 24,88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