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结合网信办工作从三方面进行回应。
一、加强数字中国整体布局,处理好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十四五”网信领域相关规划相继出台,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研究,将数字化发展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整体驱动生产生活治理方式数字化变革。在谋划顶层设计的同时,应用牵引、重点突破是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的有效举措。以全国健康码系统安全平稳运行工作为例,数字抗疫推动公安、卫生健康、工信等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健康码的普及和使用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也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中央网信办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围绕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突出难点,加强产业链全链条分析研判,协调推动攻关。另一方面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始终加强开放创新和国际合作,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建设和应用推广。
三、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处理好促进发展和保障安全的关系。中央网信办积极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配合相关部门发布数据共享责任清单。针对数据滥采滥用频发等问题,中央网信办推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组织起草《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监管。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
委员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作一回应。
关于委员们提到的数字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应用问题。科技部统筹科技计划、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布局,通过科技创新为数字经济注入最根本、最关键、最可持续的力量。一是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瞄准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抢先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探索研究,取得原创突破;面向网络通信、半导体、工业软件、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形成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重点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的科技支撑能力。二是引领数字基础设施创新发展。在国际上率先启动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研发,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做好技术储备;持续部署超级计算机研制,支持面向人工智能的智算中心发展,推动低成本算力支撑中小企业需求。三是推动数字技术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持移动宽带通信、核高基、集成电路等重大专项成果向市场流动,面向重点细分行业建设了16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联合地方部署制造、农业等传统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联合行业部门部署数字技术在政务、司法、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委员提到的资本和研发创新孤立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为此推出科创板、改革新三板、设立北交所,大大加强了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便利性。设立各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基金、贷款,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化建设,推动科技和金融的关系由弱联系变成强耦合。
关于委员提到的数据在医疗等领域共享利用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布局建设了国家动物模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搭建了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为及时向全行业共享新冠肺炎研究信息、交流研究进展提供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
各位委员就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我结合工信部的职责和工作实际作以下回应。
关于委员就自动驾驶提出的有关建议。自动驾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工信部把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坚持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并行发展,重点采取三方面举措:一是加快标准研制,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整车信息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推动研制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标准。二是扩大示范应用,在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基础上,鼓励有条件地区加强车路网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场景全域示范应用。三是强化技术攻关,努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水平。
关于委员提出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数字化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广大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工信部正在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组织数字化服务商进企业、进园区,为企业量身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二是完善公共服务,编制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自我诊断的方法、工具,帮助中小企业了解自身短板弱项,明晰数字化转型路径。三是发挥标杆引领作用,遴选并推广一批典型案例,供地方中小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等不同主体借鉴参考。
关于委员提出的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相关建议。我们将坚持把提高基础电信网络战略防御能力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任务抓紧推进。一是全面提高防护能力。指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监测,确保网络、云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的防护安全。二是提升极端条件下应对能力。强化有关技术手段,做好高烈度网络攻击的防范应对,进一步提升极端风险的综合防御水平。三是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强化网络安全应急机制建设,及时分析研判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并定期组织开展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