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西海固的春天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恢复见闻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19日   第 05 版)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美丽的梯田

本报记者 范文杰

5月的宁夏泾源县,山花烂漫,绿意葱葱,一路风景一路歌,引得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许宁带队前来调研的委员们不禁驻足观赏,感慨万千。

委员们感慨什么呢?是这些年宁夏南部山区自然生态的极大改观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触动了委员们的心弦。调研的路上,有太多太多值得记录的画面——脱胎换骨后的容颜,凤凰涅槃后的重生,都在五月的鸟语花香中,深深印刻在委员们的记忆里。

历史上的西海固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

泾源县所在的“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因其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也因“苦甲天下”而广为人知,该地区因生态恶劣,1972年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但是,历史上的西海固却并非“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历史上,这里曾经气候湿润,水草丰美。东汉班彪登固原城有感而著《北征赋》,描写的景象依然是山势巍峨、草木深邃。

然而,随着气候变迁、屯兵开垦、毁林开荒,到晚清林则徐发配伊犁途经六盘山时,所见已是“其沙土皆紫色,一木不生,但有细草”。

“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对大自然无休止的掠夺,是西海固生态退化的重要因素。这种状况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此后愈演愈烈。”此行参与调研的自治区政协委员彭生选曾担任固原市宣传部长,他以固原市海原县为例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海原县人口不到6万,70年后就达到了47万,翻了近8倍。据专家测算,西海固的自然条件,虽然每平方千米最多只能养活22人,但实际上每平方千米生活着140多人。

干旱少雨也是影响西海固地区生态脆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宁夏固原市政协主席余剑雄告诉记者,过去,西海固南部的原州区、西吉、彭阳县等地年均降雨只有400多毫米,大旱之年有的地方则不足400毫米,西海固北部的同心、盐池、海原等地降雨则更为稀少,一般年景只有二三百毫米,西海固的北部也被划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是当时西海固地区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温饱无法解决,就连烧柴、取暖都成了难题。人们一次次上山铲草皮、挖树根,结果,生态愈加脆弱,直至恶劣的自然条件将这里的群众与贫困紧紧捆绑。

生长于斯的季栋梁是宁夏的著名作家,最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以文字详细记录了发生在西海固的变化,对他来说,缺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前,走在西海固,经过人家门口,不一定有人问你‘吃了吗’,但肯定会问你‘喝水吗’。因为这片土地上,水贵如油。干旱的年景,窖里收不上水,吃水得去几十里外驮。”来自生活经历的切身体会,让季栋梁更多地思考西海固人长期挣扎在生存线边缘的原因。

西海固脱胎换骨

时间回到1982年,随着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西海固开始“脱胎换骨”。

汲取生态恶化的历史教训,启动开发式扶贫以来,西海固始终遵守“山绿才能民富”的生态逻辑。天然林保护工程、水源涵养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一批批生态建设工程在此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等,一项项生态修复政策在此落地。

2003年,又一重大生态工程——封山禁牧在宁夏全境实施。禁牧初期,因为放牧村民玩“躲猫猫”,护林员马维虎不知和村民发生多少次冲突,有时上山巡逻一趟,衣服就被拽扯成烂布条。即便自己的大哥上山放牧,马维虎也毫不留情把羊扣下。

植被的恢复、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地气候,也让西海固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生态环境改善了,雨水也渐渐多了起来。据了解,贫困人口较多、一直被干旱束缚住手脚的固原市西吉县,在最近10年间降雨量增加了100多毫米,与之相邻的彭阳、隆德、原州区等地降雨量的增加则比西吉还要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西海固持续数十年的生态修复和区域小气候形成良性循环。余剑雄说,固原市的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1.4%提高到2021年的27.2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更是超过80%。2021年,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入选全国首批5个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省区。

山绿民富水到渠成

雨水多了,山绿民富水到渠成。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深有感触。2000年,马慧娟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黄花乡一个叫黑眼湾的村子,搬迁到红寺堡区玉池村。马慧娟每天除了干活,就是操持家务,只有在休息的时候,拿出手机写上一段文字,10多年间发表了数量众多的散文、随笔,被称为“拇指作家”。她的《走出黑眼湾》一书以身边人为原型,讲述10多个小人物从故土难离到乔迁惊喜,再到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展现了西海固人们直面困苦、积极向上的精神。

“几棵杨树还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让树枝随风起舞,大有波澜不惊的高傲。只有经历了无数遍风的肆虐才能锻炼出杨树这样的气节。”这是马慧娟的散文《行走在春天的风里》的一段话。

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和马慧娟文字里表述的一样,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将南部山区生活在最干旱、偏远区域的极贫群众搬迁至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引黄灌区。近40年来,先后组织多次大规模移民搬迁,彻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实现了100多万人期盼千年的小康梦。

在西海固的历史上有一条著名的路,人称萧关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描写的就是这条道路。

委员们看到,今天的萧关道乃至整个西海固地区正经历着时代的伟大变迁,西海固人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正用智慧和汗水让这块曾经贫瘠的黄土地变成绿色明珠。

2022-05-19 范文杰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恢复见闻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919.html 1 西海固的春天 24,91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