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分散燃煤(散煤)主要供分布在农村的民用生活及村镇企业生产用小型锅炉和小型窑炉等使用,量大面广,且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治理存在很多挑战。
近日,能源基金会、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发布《农村清洁用能体系助力减污降碳及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散煤治理综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民用散煤虽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但其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影响在燃煤总贡献占比很大。在“双碳”目标下,可通过不同技术路径实现散煤淘汰,实现环境、气候、健康、产业和经济等多重收益。
导致健康损失占燃煤总贡献68%
据《报告》测算,中国每年使用的燃煤中,散煤占比约15%,其中民用散煤量约为1.5亿-1.7亿吨,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民用散煤仅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9%,却导致了34%的人体健康损害。以总的燃煤消费作为参照,民用散煤占总煤耗的3.9%,生成PM2.5等多种空气污染物导致的健康损失却占燃煤总贡献的68%。
《报告》认为,在“双碳”目标提出的新形势下,应将农村散煤替代作为减污降碳的优先领域,推动农村地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我们此前开展的清洁取暖工作主要治理民用取暖散煤,根据近年调研发现,农村还有其他的领域也大量使用散煤,比如蔬菜大棚种植、畜禽养殖、烤烟叶、粮食烘干、农产品加工等。”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大气固定源处处长王凤指出,在散煤治理方面虽然各地已经陆续开展一些工作,但距离国家提出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报告》也显示,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北方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几个关键问题:建筑节能改造重视不足;可再生能源替代方式占比少;部分改造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未建立市场化的商业运行模式,改造后运行成本高、安全运营难以持续;部分农户因使用不便捷和成本过高,改造意愿不强等。
为此,《报告》提出,农村散煤替代应遵循五位一体的原则:节能改造优先、减少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低碳零碳、成本经济可承受、改造效果舒适便捷。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统筹兼顾。
基于全国农村用能需求、风光及生物质、地热等资源禀赋和经济承受能力,《报告》提出了各区域实现消除散煤的技术路径。
按照气候不同,将全国各省份划分为六类地区:京津冀地区、汾渭平原和山东地区、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并将替代路径设置为提高节能效率、城镇化农民上楼、改太阳能、改热泵、改燃气等方式。
比如,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可充分利用当地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质燃气、生物质颗粒、配以高效净化设施的生物质锅炉等。西北地区则应大力发展光储直柔,以及太阳能直热、太阳能暖房等。而短期内,燃气在平原地区农村推广可能仍有一定效率优势。
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协作机制
《报告》还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呼吁构建政府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清洁供暖散煤替代的部际联席制度,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顶层设计的局面;向试点城市学习,组建协同委员会协调能源配置、环境要求、基础设施投资和财政支持等。
由于清洁取暖项目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高,单纯依靠政府补贴难以长期推广,因此,《报告》认为推动项目商业化发展势在必行。建议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协作机制。一方面允许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以多种商业模式参与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过程,政府购买服务与用户缴费相结合;另一方面,金融主管部门运用相关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在支持相关项目时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动政策性银行安排政策性贷款和优惠贷款,设立农村散煤治理专项绿色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