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林则徐开封治黄故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19日   第 12 版)

作者:李军涛 方西榜

禁烟被贬 遇水患奉命到开封

早在1814年,30岁的林则徐就开始关注京师水利问题。1820年,他在杭州杭嘉湖道任上,关注农田水利,兴筑海塘。1823年,在江苏按察使任上,他处理水灾,救济灾民,被颂为“林青天”。1832年,他奉旨任东河(指开封以东黄河段)河道总督,负责河南、山东运河、黄河防治,并形成改黄河由山东入海的治河方案。1832年至1836年,在江苏巡抚任上,他亲临多处河流、海塘工地,查验水利工程,并于其间编成《北直水利书》一书。1837年至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上,他到多地巡查河堤,督防大汛。可以说,这一系列救灾治水经历,为他后来到开封治理黄河水患积累了丰富经验。

1841年6月以后,中原地区就大雨不歇,黄河更是涌起滔天洪水,其状况如《汴梁水灾纪略》载“蒙蒙阴雨,无晦无明;赫赫迅雷,如震如怒”;开封四周一片汪洋,灾情凄惨,“护城堤内,平地皆深丈余”“四郊居民,淹毙者十之四五”“或升屋聚号,或攀树哀鸣,往往数日不得饮食,无人拯救,饿死树上”。

当时的黄河水面已高出大堤外滩地面,成为地上悬河,开封如在釜底,处境十分危险。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毫无防洪准备,大堤年久失修。农历六月十六,黄河洪水在城北张家湾决堤,浊浪猛渲,犹如万马奔腾,迅速冲破护城大堤。次日,滚滚洪流直扑开封城下,水面几乎与城墙持平。开封5座城门紧闭,后来洪水从南门冲入,沿街漫流,平地水深数尺。逃入城内的郊区农民和城中被淹的百姓只得露宿于城墙之上。

在严重水灾面前,河南巡抚牛鉴束手无策,只得派人快马报与朝廷,道光皇帝特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前来开封察看险情。王鼎据实向道光皇帝奏以险情后,朝廷立即免去东河河道总督袁文冲之职,由王鼎代理河道总督。王鼎特请求立即调富有治水经验的林则徐前来担当堵口复堤的重任。道光皇帝批准了王鼎的请求,降旨命林则徐从充军途中折向开封“效力赎罪”。

治水有功 林公堤守护开封城

到达开封后,林则徐目睹水患给开封百姓造成的灾难,痛心地写道:

尺书来讯汴堤秋,

叹息滔滔注六州。

鸿雁哀声流野外,

鱼龙骄舞到城头。

谁输决塞宣房费,

况值军储仰屋愁。

江海澄清定河日,

忧时频倚仲宣楼。

这时的林则徐已年近花甲,且体弱多病,但他事必躬亲,日夜吃住在大堤工地上。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和民工一起参加劳动,大大鼓舞了堵口复堤军民的士气,加快了工程进度。林则徐修复这段黄河大堤西起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小马圈村,全长7.5公里,修复工程由东西两端相向进行。经过5个多月的苦战,大堤于翌年农历二月初八在柳园口39号坝至41号坝上堵口合龙。

林则徐身处逆境,仍忧国忧民,但道光皇帝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听信投降派的一面之词,下诏“命东河差委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命令到达开封,众皆哗然。

林则徐从开封出发后继续西行,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怀诗句。

林则徐修复的这段黄河大堤,较决口前旧堤向北推移了约两公里,离河道较近,故人称“前进大堤”。有人因这段大堤形似月牙,而称它“月牙堤”。开封人民为感念林则徐筑堤救城之功,把他堵口修复的这一段黄河堤称之为“林公堤”。

如今,这段大堤仍安然无恙,静静地筑于开封城北柳园口黄河南岸边。人们热爱它、颂扬它、珍视它,林公堤已经成为保卫古都开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李军涛任职于中共河南省开封市委统战部,方西榜任职于民革开封市委会)

从开封市水稻乡马头村往东到柳园口乡小马圈村,有一段全长15里的河堤。开封人为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称这段河堤为“林公堤”。

站在林公堤上,只见黄河滔滔东流,大堤风光无限,高大的林则徐塑像迎风而立,气宇轩昂。林则徐在开封治理黄河的故事,世世代代在开封传颂。

2022-05-19 李军涛 方西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957.html 1 林则徐开封治黄故事 24,9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