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 访谈

推进种业创新还需再加力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11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司晋丽

记者: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种源安全问题。这说明什么?比照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种业发展的状况如何?

李成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压实压紧粮食安全责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构建完备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可以说,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进入了加速推进时期。目前,仅就种植业而言,我国从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利用、育种理论和方法创新,到品种培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多个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或者差距明显缩小。水稻、小麦的品种自给率为100%,玉米在95%左右,蔬菜为87%。

记者:当前我国种植业的种业科技创新主要面临哪些问题,最亟待破解的是哪些?

李成贵:对种植业来说,目前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同质化严重、企业太多、市场竞争无序。据了解,纳入登记制度管理的8大种类蔬菜品种就有15487个(其中辣椒最多),而业内普遍认为这些品种只有30%-40%是真实创新,其余都是改头换面,甚至套牌侵权。所以,种植业科技创新要显著提高品种审定和登记门槛,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好实质性品种派生制度(EDV),切实保护好育种家知识产权,并以此为抓手,淘汰一批小散乱企业,推进良种产业化。

此外,鉴于农作物育种科研人才基本集中分布在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在创新路径上最现实有效的选择是加强科企合作,科学家创造价值,企业家放大价值。

记者:我了解到,北京正在打造“种业之都”,而您所在的北京农林科学院是全国种业创新高地,玉米、杂交小麦、蔬菜育种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作为实践者和管理者,您对种业创新有什么样的工作体会?

李成贵: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全国农作物种业创新重镇,种业科技创新一直是核心主业,已经建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各类种业科技创新平台28个。“十三五”以来,种业科技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新品种培育成果丰硕,推广应用不断取得新成绩,为我国粮安保供、农业提质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工作中,我的一个突出体会就是,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和发展路径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精准施策。

记者: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注意到,您多次建议发展杂交小麦品种,适应的小麦良种能让盐碱地多打出多少粮食?

李成贵:在人均耕地不足的背景下,有效挖掘盐碱地等边缘土地粮食增产潜能,对保障粮食安全显然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以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的环渤海滨海区域为例,现有这一区域大约4000万亩中低产区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都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目前,部分品种已经实现产量突破500公斤/亩的水平,增产潜力达30%以上,创造了盐碱旱作增产47.1%、实收近500公斤/亩,这些示范典型显示出了中低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快速提升的巨大潜力。因此,未来如果国家能像支持杂交水稻一样来支持杂交小麦发展,组织实施小麦强优势杂交种创新重大工程,针对环渤海滨海盐碱地耐盐碱丰产稳产小麦品种缺乏的突出问题,主攻抗逆绿色高效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就会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贡献力量。

记者:一谈到种业创新,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种植业,而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肉蛋奶在“大食物观”里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畜牧业的育种状况如何?

李成贵:我国自古偏重种植业,汉民族是个典型的农耕民族,《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曰农”。在欧洲,13世纪时畜牧业和种植业就已平分秋色,畜牧品种培育有漫长的时间积累。目前肉牛、奶牛、猪等优良种源皆来自国外。就畜牧业而言,除了蛋鸡外,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整体差距十分明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地方性畜牧品种虽然较多,但普遍体量小、生长慢、产能低。在动物育种实践中,凡是追求产量目标,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趋同和单一化,发达国家的畜牧种源固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种,道理就在这里。因此,我国的畜牧育种要坚持走引进改良为主之路,同时注重挖掘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基因。再就是,与种植业不同的是,畜牧育种由于需要大种群的数量遗传学实验,科研单位和高校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要坚定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记者:当前,我国种业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继续做大做强的问题。保持种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下一步需要遵循怎样的路径?

李成贵:第一,要严格落实种子法,显著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化对育种家的激励,增强创新动力。第二,要加大对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稳定支持的力度,完善科研条件,加强问题和需求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第三,要支持科研院所继续完善种质资源保藏条件建设,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高标准的种质资源库(圃),与国家库相互补充、彼此互通,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通过经费支持进一步增强其长期稳定运转的保障能力。第四,目前,有大量的种质资源未进行鉴定,限制了有效利用。因此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种质资源,尤其是核心种质资源的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最后一点,也是我一直在建议的,就是要建立统一数字化平台推进种质资源共享,实现样品位置、基本信息、表型鉴定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推动种质资源共享,促进高效利用。

2022-06-11 司晋丽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 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821.html 1 推进种业创新还需再加力 25,8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