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他曾捐赠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7岁孩童的生命;他带动家人签订遗体捐献协议,成为我国首个眼角膜、身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家庭。在他的影响下,加入捐献志愿者队伍的人越来越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一个月,他拄着拐杖再次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他,是“中国好人”腾玉龙。
“别人需要的,自己有啥就给啥”
时光像无声的列车,在铁轨与车轮的摩擦中沉淀远去的过往。
距离哈尔滨铁路局客运段列车员腾玉龙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已过去了27年。车窗外,景色随着季节更迭变了又变,不变的,是一位铁路人的执着与热情。
“我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根钉。如果把我的信念宣传出去,捐献者越来越多,受到救助的人就会越来越多。”27年来,腾玉龙总是逢人就讲、遇人就说,坚持进行捐献眼角膜、遗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的义务宣传。
其实,腾玉龙早早就寻思过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直到1991年,发生在眼前的一件事触动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
彼时,腾玉龙到医院看病,遇见一名30多岁的女子跳楼轻生,万幸的是人无大碍。震惊之余,询问缘由,原来该女子的女儿罹患白血病。家里凑足了治疗费用后,孩子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体,可怜的妈妈在绝望中想陪着孩子一起离开人世。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捐它能干啥?腾玉龙找到医生,详细了解相关知识。当他听说这种病需要有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我国捐献者还很少,远远满足不了治疗需求时,当即表示“我捐”!
那天,26岁的腾玉龙第一次知道了“捐献”的意义,也是从那时起,他萌发了一个极为朴素的信念——“别人需要的,自己有啥就给啥”。
但是随后家人的坚决反对,使得腾玉龙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暂时搁浅。但他没有放弃,逮着机会就做说服工作。以至于一听到他念叨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伤害,妻子就会条件反射般远远躲开。
“如果当初能有人给那个小姑娘捐献造血干细胞,她就能活下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咱们自己需要,是不是也盼着别人能救咱一把?”腾玉龙的一番话最终打动了妻子,捐献造血干细胞拿到了“通行证”。
很快,腾玉龙和黑龙江省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并在1995年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给了一名7岁的男孩。
“在同意书上写下名字的那一刻起就隐隐有些期盼。”腾玉龙告诉记者,进行细胞采集时,为了保证有效性,他没有打麻醉剂,紧张得满头大汗。医生见状一再提醒,如果承受不住退出还来得及。但想到关乎一个孩子的生命,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本以为那次“痛苦”经历会让腾玉龙打退堂鼓,没想到他反而更积极了,加入了志愿者协会,几乎把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参与志愿服务。不论是解决邻里纠纷,还是做志愿宣传,或是捐款捐物,只要帮得上忙,他从来不遗余力。
“只要坚持,爱的力量会越来越大”
“没有党,没有邻里照顾和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只是在感恩。”腾玉龙说。1981年,腾玉龙正式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不知不觉中他已在铁路系统走过了40余年的光阴,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太多好心人的帮助。
2009年,借着送儿子上大学的机会,腾玉龙一家三口来到黑龙江省眼库,全家申请成为眼角膜、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随后,一家人又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省管理中心,申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虽然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儿。”腾玉龙告诉记者,签完捐献协议后,他问儿子,是不是迫于自己的压力才决定捐献?儿子摇了摇头说,这个决定不知从何时起就已经烙在他的心里,父亲带给他的从来都不是压力,而是人生前行的动力。
这些年来,停车休息时跟同事们讲,回家后跟邻里街坊讲,腾玉龙矢志不渝地带动身边人加入捐献队伍。由于想法遭到过一些人的不理解,他也曾为此苦闷纠结过,但思考过后反而更加坚定,用微笑代替委屈、用行动代替言语,他深信“只要坚持,爱的力量会越来越大”。
正是感动于这份义务宣传捐献的热情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在人生之旅抵达终点时,用自己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去点亮另一个濒临绝望的生命:
2016年2月17日,腾玉龙所在的郑州车队第七乘务班组共8名志愿者签订了眼角膜捐献协议;
2017年9月22日,刚调到宝清车队仅半个月时间的腾玉龙把车队20余人都说动了心,第二次带领同事们一起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协议;
2018年4月30日,来自佳木斯抚远的27名志愿者,在腾玉龙的带领下,到黑龙江省眼库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协议;
2021年7月14日,36名市民郑重地在眼角膜、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
如今,在黑龙江省眼库,受腾玉龙影响签署捐献眼角膜协议的人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老腾大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身边的家人、同事、邻居都深切意识到,“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也应多想想别人”。
“这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腾玉龙笑称自己,“遇上事儿总爱往前凑,还总想伸把手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又一次坐不住了。
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中,腾玉龙主动向单位领导请战,要求调到人流量最大、危险性最大的客运岗位上,为旅客保驾护航。随后,他又主动请缨,到哈尔滨市开展志愿服务,负责为隔离中的一线铁路员工测温、照顾他们的起居、运送物资等。
整整一个月坚守在一线,对家人的思念不言而喻,但想到能为疫情防控工作尽一份力,腾玉龙就觉得浑身是劲。
多年辛苦劳作,腾玉龙患上了股骨头坏死,时常疼得无法入睡、无法行走。2020年末,他做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暂时告别了志愿服务岗位,医生叮嘱他要休养3个月再工作。
然而,术后不到一个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处于恢复期的腾玉龙在床上躺不住了,他让儿子帮他向居住的社区递交了“请战书”,拄着拐杖回到了志愿服务一线。
虽然拄着拐杖行走不便,却丝毫没有影响腾玉龙的工作热情。每天,他和志愿者伙伴们一起引导居民扫码测温、为返乡隔离人员送物资、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宣传防疫知识。
“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工作,是为家乡、为社会而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绝不能当逃兵。”腾玉龙说,他是一名志愿者,不为利益、不为目的、不藏私心,只为有需要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在儿子腾君明眼里,父亲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写不好一份简单的申请。但父亲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执着与坚守,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志愿服务之中,用行动写出了一本厚厚的关于大爱、关于奉献的“传记”,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令他感动与钦佩。
生命有限,世界多彩,让有限的生命继续发光发热,使更多的人获得新生,这就是腾玉龙无私奉献、爱行天下的胸怀。
“龙江好人”“伊春好人”“最美铁力人”“抗疫最美逆行者”……一直到去年12月荣登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在平凡中书写“人生传奇”的腾玉龙却告诉记者,他只是凭着良心,在感恩社会的行程中踏踏实实做了一点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