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融媒体记者 付振强
“我们平时常用的塑料袋虽然制造成本很低,可如果把它的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都加起来,是很高的。”6月20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分组讨论现场,卢柯常委以“一个塑料袋”举例,引出“国际材料领域可持续性研究”的话题。
“受资源环境约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新材料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卢柯常委举例说,如3D打印技术的出现,实现了短流程制造,从整体上节约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材料生产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建议我国加快推进材料发展的绿色科技革命。”
绿色低碳没有局外人,实现“双碳”目标关系到方方面面。在这场围绕“加快绿色科技革命,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协商议政专题讨论中,委员们围绕着“双碳”大考,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积极寻找着解题“答案”。
“科学发展史已多次证明,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开放交流合作则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饶子和常委认为,科技创新绝不能是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也不是“零和游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只有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积极合作的行动,才能促进全球科技体系更加完善和包容。
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具体应如何做?杨卫常委认为,“双碳”行动与环境科学、工程学科有关,“应加大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支持力度,组建若干个环保领域的龙头科技企业,在相关科研项目中适度放宽财务管理规定。”
“全链条推动材料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融合,加强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工艺研究到产业化技术研究的贯通和转化。”卢柯常委补充道。
饶子和常委还认为,应从战略角度主动谋划,推动政府、学界和业界的沟通,共建共商共享,营造有利于构建完善我国创新体系的国际创新合作网络。“科学家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帮助国际科学界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多样化人才策略,秉持开放的姿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同时广泛开展双边及多边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外人才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