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诚
鄂温克族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对于这个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而言,“太阳花”是男人们出门打猎随身佩戴的“平安符”。如今,充满吉祥意义的“太阳花”已经成为十分畅销的文化旅游商品,不仅富了部落,而且走向世界绽放光彩。
6月24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以“太阳花”为例,向与会者讲述了鄂温克族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传承人将非遗与旅游紧密结合,建立了‘太阳姑娘’非遗文化体验馆,与多家旅行社和研学机构达成合作,开启了‘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模式。”杜明燕表示,“太阳花”走出了一条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太阳花”发展模式让杜明燕认识到,实现少数民族非遗从传统到现代转型,既要积极探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发展创新,也要重点支持传承人适应市场需求,整合文化资源,时刻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布局和营销策略。
为此,杜明燕建议持续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整合现有的制作加工作坊、非遗传习所、非遗展示基地资源,向游客开放活态传承展示场所、非遗衍生品销售基地,拓展非遗旅游线路,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元素向旅游产品转化。
“文化旅游业是承载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好载体之一。”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主委陈贵云看来,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支撑文化旅游业十分重要。
“目前毗邻省份的跨区域旅游交通大环线尚未形成,甚至部分省份内部的联结也未完成。”陈贵云建议在完善旅游干线交通网络的同时,加快乡村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打通和扩建一批县际旅游环线公路,推动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传习场所等纳入旅游线路,把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
“旅游线路的设计,必须把统一性、区域性和民族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甘肃省政协常委、民宗委主任赵国强表示,我国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要坚持以区域旅游特色为依托,实行多个地区穿插串联,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各民族文化的展示统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