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经周刊

委员共话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28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李元丽

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要促进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深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要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6月20日-22日举行的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们围绕“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共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深化改革 构建能源新体系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是对能源系统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从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3个方面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如何落实政策要求?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勇强调,一是提高认识,层层压实责任,实现党政同责。二是摸清家底,科学合理制定各行业碳排放标准和目标。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卢纯表示,我们需要构建多能互补一体化的能源体系。一是进一步发挥水电在清洁能源中的骨干作用,加快建设全球最大的长江中上游水电清洁能源走廊。二是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模式,加快建设我国海上风电清洁能源走廊。三是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四是加快实现老旧清洁能源基地的升级改造,为我国再造一条高效的风光电力走廊。

“核能对于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提出,要加快构建核能与其他清洁低碳能源协同发展机制,在国家层面明确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荷主力电源地位。同时,推进核能与制氢的联合发展,将核能制氢作为国家氢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谋划。

在全国政协常委,正泰电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看来,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区域资源统筹,制定鼓励政策和实施细则,促进绿电本地消纳,提升工业用能低碳化水平。在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国企“压舱石”作用和民企机制灵活、创新力强、决策高效等优势。

加快科技革命 挖掘新动力

当前,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为此,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忠范表示,我们要用好支持政策,扎实做好技术创新,稳扎稳打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防止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还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地区做到精准施策和错位发展。同时还需要调动激发市场活力,重启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调动中小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在全国政协常委,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看来,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各部门、各地方正积极推动落实,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他建议:一是把煤电和光伏风能作为能源供给的主要基础来源,在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煤电应急调峰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二是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储能以优化能源电力系统,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电力系统,扩展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推动发电企业、电网、地方政府和消费企业协同,加强能源供给与消费系统联动等。三是以减排、节能为主线,重塑传统高排放产业结构,既要推动各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又要重视技术的成熟度、经济性,避免投资浪费。

树立低碳理念 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每个人少浪费0.5千克粮食,就相当于节约0.18千克标煤、减排0.47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用水1吨,相当于节约0.24千克标煤、减排温室气体0.16千克。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侯贺华看来,促进消费领域减碳减排,需要进一步关注绿色低碳消费意识相对薄弱、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到消费环节耗能较大等问题。

“我们要扭住重点领域,助力绿色低碳消费转型。引导企业和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意识、有意愿选择气候和环境友好型产品与服务,避免浪费,鼓励回收利用。同时还需畅通供给链,激活绿色低碳消费需求。通过技术革新,在生产环节形成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对接市场挖掘绿色低碳消费需求,鼓励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推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侯贺华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发挥社区的能动作用、学校的教育作用和奖惩的导向作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建议,一是要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宣介方式,通过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等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二是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群众逐渐养成绿色低碳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健全绿色消费政策导向。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碳标识制度。

2022-06-28 李元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657.html 1 委员共话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26,6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