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身处封控区临危受命,除了自己6岁半的小女儿,还要照顾4户邻居的5个娃,在那段特殊时期,给了他们最需要的陪伴与关爱……她,是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调度员樊路彬。这位“临时妈妈”16天不计回报的真情付出,正应了那句中国的老话——远亲不如近邻。
4月29日,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前甫村、后甫村相继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两个村子随即实行封闭管理。“刚得知要封控时,朋友还开玩笑说,这下能睡懒觉了。但我当时就想,党员要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这个懒觉我是睡不踏实的。”樊路彬告诉记者,她第一时间来到村委会,提出“有什么需要做的,我随叫随到”。
一个艰巨的任务很快就来了。
前甫村4户家庭中的5个孩子,因父母在村外集中隔离,只能独自在家。这些孩子大的16岁,最小的8岁。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向镇党委汇报,在征得孩子监护人同意后,由村委会承担起照料孩子们的责任。
疫情防控工作多、任务重,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照护,村委会工作人员找到了樊路彬,简单了解情况后,她当即表示:“让家长们放心!保证孩子们三餐吃上热乎饭!”
照顾孩子,总要多考虑很多事情。作为一名公交调度员,樊路彬细心、做事有条理。她第一时间建了微信群,向家长们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过敏食物、是否有忌口。随后,紧着家里有的、村里发的,变着花样儿地编写菜谱。
那段日子,每天早上五点半,樊路彬就睡不着了。她心里惦记着,这一天的三顿饭怎么能让孩子们爱吃、多吃。择菜、洗菜、控水、炒菜、盛装……婆婆当帮手,一起做饭,丈夫、弟弟负责餐具消毒、把套上保温袋的饭菜装车。
一家人忙活一两个小时后,樊路彬穿好防护服、戴上面罩、口罩、手套,推着一辆小三轮车挨家挨户给5个孩子送饭。一天三次,往往一顿饭送完回家,没歇上一小时,就要开始准备下一顿。
“黄瓜炒鸡蛋、胡萝卜炒莴笋、鸡蛋火腿软饼、韭菜鸡蛋饺子、肉丁炸酱面……每天三顿不重样,每顿都有三四道菜。”樊路彬告诉记者,镇里也给孩子们配送米面粮油、蔬果、蛋奶等足量的食材。同时,社区还为单独居家隔离的儿童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孩子们的安全。
趁着送饭的工夫,樊路彬会跟孩子们聊天,给正在隔离的孩子父母打视频电话。“本能地想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一把手。”樊路彬说,“妈妈”这个身份,让她更加理解那份身为父母的牵挂。
忙着照料孩子们,樊路彬顾不上自己,胃病犯了,于是丈夫替她送了两顿。等好一些后,她又骑着三轮车穿梭在村子里。
默默无闻的付出中,樊路彬也收获了很多欣慰与感动。“有一天北京下雨,一个孩子给我发短信说中午不用送饭了。我询问原因时,孩子说因为下雨了,怕我被淋湿。”樊路彬记得特别清楚,孩子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连日来的相处,我们都把彼此当成了亲人”。
“小樊,多亏了你!太感谢了”“小樊,这段日子辛苦了”……前甫村解封第3天,在村外集中隔离的5个孩子家长陆续回到家中,纷纷向樊路彬表示感谢。半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远程连线,大人、孩子都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人间有爱,至善至暖。樊路彬坦言,这样一段人生经历,让她感觉自己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更有力量了,“我也希望能给更多人带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