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智”“技”结合让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29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张原 李宁馨

如何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天津依托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探索新路径,让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既为非遗项目培养了有生力量,也拓展了高校育人思路。

老手艺要有传承人,更要创新发展。津派花丝制作工艺广受喜爱。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学生就在非遗项目津派花丝制作技艺中找到实践天地。学生们通过学院与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合作,学习技艺。

据津派花丝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负责人刘军介绍,近年来,他们积极与高校合作,举办了多次文创设计活动,很多结合天津地域特色和花丝元素的作品制作精湛,广受好评。通过与高校展开培训和交流,学生们了解并喜爱了花丝制作技艺,传统的手艺也得到了普及推广。

非遗“进”校园,也“留”在校园。天津天狮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津派花丝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探索出非遗文化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层面是‘以创育学’,让学生团队通过了解花丝制作背后的故事,参与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第二层面是‘实践塑学’,利用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提高自身专业硬实力,同时也增强了非遗文化理论软实力;第三层面是‘长效创学’,将津派花丝制作融入毕业设计作品,立足传统文化基础进行数字化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普遍表示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让非遗融入了生活和社会发展。天津科技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非遗,推进非遗产教融合,与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完成天津市非遗项目调研60余项,采访艺人、拍照录像,建设天津市非遗数据库,取得较好的成效和社会影响。该中心负责人张新沂表示:“传承非遗,守护文脉是高校教师的时代责任,传承非遗不仅要静态传承,还要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将非遗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作为高校非遗研究机构,应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展示交流、资料采集、创意转化、传承传播等方面加倍努力,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区、进社区,持续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在高校参与产教结合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张新沂看来,“目前,非遗项目的管理和制度保障还有待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培养力度不足。非遗项目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各有千秋,但品牌意识和形象推广方面普遍不受重视,各项目‘单打独斗’现象突出,缺乏互联网思维,无法将非遗资源与外部资源交叉融合进行合作开发。我们有很多好的非遗项目和产品,但也存在缺乏时代性、无法融入现代生活的问题,未来需要更加重视设计创新意识的体现。”

2022-06-29 张原 李宁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740.html 1 “智”“技”结合让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 26,7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