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报道

施仲乐:“回归宝宝” 烙印一生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01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李寅峰

25岁的香港青年施仲乐从小就知道,自己比家里其他的孩子多了一个别称“回归宝宝”——因为他出生的1997年金秋时节,正是香港回归祖国庆典的钟声还在回响之时。“我很荣幸,是回归后第一代中国香港人!”仲乐说。

“回归宝宝”的身份,再加上爱国爱港家庭的熏陶,让年轻的仲乐对内地有更深的认识。他也愿意把自己从小到大赴内地探亲、旅行和工作生活的经历与感受分享给香港的同龄人,以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了解和融合。他说,这是使命。

仲乐清楚地记得,他五六岁时第一次跟随家人去内地,去的是爷爷的老家福建晋江。上世纪50年代,他的爷爷施老先生就是从这里出发赴香港,与狮子山下成千上万的香江儿女一起辛勤打拼,赤手空拳创出一番事业。虽然多次听长辈们说起故乡,但回到福建,仲乐开始还是有些失望,比起香港,这里落后不少。但战胜失落的,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血脉亲情。“一想到这是爷爷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我会感觉很亲切。也很敬佩爷爷的毅力。”这种亲切,让仲乐眼里的老家,甚至整个内地都可爱起来。

而2008年去北京看奥运会,印象就更为深刻了。那一年,刚过10岁的仲乐第一次来到北京,跟随父母专程来看奥运会。至今,仲乐依然能清晰地罗列出他看过的每场比赛。“乒乓球、女排,都很精彩。另外,我看了阿根廷和尼日利亚的足球决赛!而且现场看到了我的偶像梅西!”作为中国人,在自己国家的首都看到盛大的奥运会,看到世界级的球星和赛事,这让仲乐兴奋了很久。

2020年,结束在美国7年的留学生活后,仲乐想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回到内地找一份工作,尽快了解国家。这一次,他选择了上海。他说,相比于祖籍地福建、首都北京,上海带给他的印象,是更为多元和包容。

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的仲乐,时常行走在上海的街头、弄堂,感受到最上海的生活。他的邻居是一位70多岁的上海老人,友善而亲和;同事、朋友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区,大家彼此之间都非常友好。“我这个香港人,在上海与其他省的人没什么差别。”仲乐笑着说,“上海的多元、包容、时尚甚至远胜于香港。”

更让仲乐喜欢上海的是,这里年轻人有很多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艺术、科技、金融,还是其他的行业,上海都有很大的市场,青年人也有足够的空间。

“这段经历说明,只要走出固有的圈子,总会遇到惊喜。”仲乐说,眼下,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很好的机会,投身于此,香港年轻人的上升空间一定不再局限于某几个行业。“相信许多同龄人都可以在大湾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机会,实现人生梦想,也为家庭、国家作出贡献。”

当记者问仲乐,爱香港和爱国家分别意味着什么,仲乐娓娓道来他出生前家族遇到的一场往事。“回归前夕,香港社会曾经出现过一阵移民潮。我爷爷对我爸爸他们兄弟四人说,如果谁想移民,可以走,但爷爷自己不会走。结果是,全家都坚定地留下来,并积极融入国家的发展。”仲乐自豪地说,“全家人对香港和国家都有坚定的信心。”

如今,香港回归祖国25年了,仲乐坦言,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也一定会如此选择。“香港和国家是不能分开的。爱港,是爱自己;爱国,就是爱我们的根。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才能,把握机会为社会建立价值;更要爱惜我们的根,服务香港、服务国家。我很有信心,香港和国家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2022-07-01 李寅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883.html 1 施仲乐:“回归宝宝” 烙印一生 26,8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