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报道

许嘉辉:1997,520!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01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每年初春,香港青年许嘉辉都在期盼一件事:跟随父亲回到家乡莆田,参加一年一度的许阿琼奖学委员会活动。当品学兼优的青少年上台领奖时,他们眼里的光,总会令他分外难忘。

1997年5月20日,许嘉辉出生于加拿大,当年8月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后返回香港定居。“520”,常常被年轻人赋予“我爱你”的寓意。正如这个日期所代表的美好寓意一般,他在家庭爱的氛围中长大,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父亲另一种“爱的教育”——家国情怀。父亲经常和他强调要多认识祖国,热爱伟大的祖国,也要爱港、爱乡。回到家乡做慈善,正是其中一课。

许嘉辉的祖父辈、父辈是在20世纪70年代移民香港的。他们白手起家,从基层打工开始做,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他们的勤奋、能吃苦、懂得变通、敢于创新,常让作为晚辈的许嘉辉为之动容。

“他们在香港打拼事业,又回到家乡带头开设工厂、成立基金会、创建学校。无论是对香港还是对祖国内地,都在尽全力地参与建设。我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道理,他们都是我的偶像!”许嘉辉笑着说。

高中毕业后,许嘉辉赴美国求学,却在异国他乡愈发感受到祖国的暖意。“我认识了特别多内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增进了对祖国内地的了解。学成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到香港工作,我则跑去了北京实习。”说到这儿,许嘉辉爽朗地笑了。

“我想起一件糗事。”他笑着解释道,“当时我在北京的商场买珍珠奶茶,付钱时却没有支付宝,手里只有现金,感觉自己特别土。同时又忍不住感慨,祖国发展变化是如此之快!香港的邻居深圳,和我十几岁时见到的模样相比,更是今非昔比、发展飞速!”

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回港工作的许嘉辉时常往返内地和香港。他对大湾区的熟识度,更是在言谈间不经意地体现。

“香港以专业服务为主,深圳更多的是科技、人工智能等创新性工作……”

“传统行业领域,东莞、惠州的企业会选择在香港做贸易中心或中转站,将生产、销售、金融等整个供应链连接起来……”

“我也很看好北部都会区和前海的发展前景……”

在许嘉辉看来,大湾区让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连成一线,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转动,为香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香港也可以进一步发挥“中西合璧”的城市优势,在祖国内地和外国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中,积极扮演桥梁角色。

“我一直觉得国家对香港特别宠爱!”许嘉辉由衷地说,“尤其是对香港青年,中央出台了8项惠港青年措施,无论是去内地工作、求学、创业还是生活,都有很多的优惠举措,对我们非常照顾。”

许嘉辉认为,误解多源自不了解。“现在,借助香港政协青年联会这一平台,我也希望自己能做一座桥梁,让香港青年更多了解大湾区,增进和大湾区青年的交流,说不定还可以擦出火花。”加入香港政协青年联会两年的许嘉辉说,“我是祖国小小的一分子,很幸运出生在这样的年代,也很开心能和香港特区‘同龄’,可以一起成长、见证和参与。希望未来,我可以帮助更多人,在创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多为祖国作出贡献。祖国好,香港的未来也一定更好!”

2022-07-01 徐金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887.html 1 许嘉辉:1997,520! 26,8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