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亲切地喊一声“闺女”,是社区老人对她的喜爱与肯定,也是她热心服务的最好证明;疫情防控工作强度最大时,她日入户检测600人,累得浑身酸痛,靠吃止痛片才能入眠;18岁的花样年华,心系他人安危冷暖,她用魄力扛起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青年抗疫志愿者王雨晴。
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时,正在念高三的王雨晴已提前被大学录取。本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轻松假期,她却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抗疫志愿者,并且利用空闲时间到医院学习核酸检测作业。
从4月起开始从事抗疫志愿服务,王雨晴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全部流程,其间为3000多人做过核酸检测,“用棉签在指定位置蘸取唾液,看似一个小动作,但是一天下来重复几十遍甚至数百遍,到最后胳膊都抬不起来。”王雨晴告诉记者。
不仅胳膊需要来来回回抬起放下,手上的消毒也是同样的频率。午夜到家前,脱下防护手套,皮肤已经泡得发白,干痒难受的感觉让王雨晴尤为记忆深刻。同样让她难忘的,还有核酸检测过程中熟识的温大娘一家。
“早上好啊,爷爷奶奶,我们来做核酸检测了。”全员核酸检测的那段日子,一听到这个声音,温大娘就知道是王雨晴来了,她总是边开门边热情地招呼她:“快进来、快进来,吃早饭了吗闺女?”这个爱笑、爱帮忙的姑娘,每次来都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两口开心很长时间。
一来二去地,从相遇到熟悉,每次上门做核酸检测,王雨晴都会捎带着帮两位老人买菜或是取快递。帮着干完手头上的活儿,她也不忘叮嘱一句:“有什么需要就找我。”
“只要有核酸检测,我们都是五点半开始入户采集,每天平均工作6个小时,能完成差不多600人的检测。”王雨晴告诉记者,每天,她和志愿者们穿的防护鞋套都会因走路太多而磨破,天气炎热的时候,防护服里也全都被汗浸湿,脸上、手上、腿上勒得都是印子,“大家苦中作乐,说那是刻入皮肉的荣誉勋章。”
核酸检测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可谓家常便饭,对王雨晴来说,最辛苦的是不能喝水,“早上起来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工作过程中也不能喝水,可又大量出汗,每天感觉都要脱水了。”
核酸检测时,遇到不知如何扫码操作的老年人,王雨晴用自己的耐心与细心一次次告知;那些使用老年手机的,她就用自己的手机帮着注册,截图后再打印下来交给他们,让检测过程更加便利。
工作结束后,每天都累得浑身疼痛,两条腿像灌铅一样沉重。即使这样,王雨晴依然每天干劲十足地奔忙在抗疫志愿服务的路上。她身体力行并始终坚信,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搭建起了一道道抗击病毒的“隔离带”“防护墙”。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义务去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学习相关知识,增强防疫意识,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眼下,尽管抗疫志愿服务暂告一段落,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王雨晴也没有让自己放松一下。趁着假期,她正在配合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进行防疫志愿服务工作,依旧像往常那样全力以赴,“从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的那一刻起,我感觉到了身为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不只是疫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的力量。”王雨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