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锋
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考试没有考好,发挥失常,这是常有的事情,但如果这样的失常发生在期末考试,甚至中考、高考这样的关键考试中,那么这样的考试失利就容易引发孩子产生重大的心理压力,处理不好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定位,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是孩子最在乎、最依靠的精神力量,要避免简单安慰、假装忽视,更不能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而是要在关键时刻做好陪伴和支持,给孩子赋能,和孩子一起跨过这个人生“低谷”,让“考得不好”成为孩子生命成长中的故事,而非“事故”。
让孩子面对现实,接受失利
没有人想要失利,但生活难免有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正视挫折,面对失利是人生的必修课,家长要善于让孩子在“考得不好”这样的负面事件中发现正面价值,学会运用生活中的辩证法。家长既不能对考试失利“过分焦虑”“过度解读”,也要避免“和稀泥”心态,将考试没考好“轻描淡写”,帮孩子“蒙混过关”,而是要让孩子敢于面对失利、接受“失败”,认真总结,找准方向,学会体面而有尊严地“输”。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勇敢“走出”,真正“放下”,转身走向未来,走得更远更好。
这需要家长在第一时间共情和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以必要的理解和安慰,也要让孩子独自面对,冷静思考,这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和穿越的过程,家长不能人为剥夺孩子的挫折体验。让孩子“大哭一场”也好,“痛定思痛”也罢,孩子的路总是要他们自己走,那些能够直面逆境,选择迎难而上的人,往往更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请孩子理性分析,认识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地认识自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成长,孩子自然也不例外。考试没有考好,这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一个契机,无论是考试发挥失常,还是能力所限,都是孩子了解自身学习特点的机会。让孩子面对考试失利,不是要活在失利的阴影中,而是要在考试失利中看清自己的心智模式和存在问题,以针对性应对和处理。语文特级教师袁卫星曾说,“考试是一次总结,不是终结”,善于总结,从失败中看见问题,这不仅关乎学习,更是提高人生智慧的途径。
当孩子度过了考得不好的情绪低落期之后,家长要适时请孩子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容易偏执一端,只看见问题,一味否定自己。其实,再低的分数,也是辛苦学习得来的,家长要结合细节帮助孩子看见自己好的方面,比如肯定孩子“每天坚持早起,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有上进心等”,让孩子看见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问题,能帮助孩子自信自强。
带孩子了解社会,拓宽视野
学习不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考试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学。实质上“知识、生活和生命”有着深刻的联系,很多时候孩子学不好知识,是因为不了解生活,更不懂得生命。为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有些学校把知识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把知识“抽象化、符号化、应试化”,导致学生学得困难、学得枯燥、学得低效,也因此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考试成绩自然也难以理想。这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学习,更不利于孩子的终身学习。
家长要善于“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带孩子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就是把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复活”到生命里,让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兴趣化”。当孩子把学校教育“灌输”的知识和自己体验“生成”的知识相联结,孩子会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提升学习的兴趣,拓展学习的视野,真正地把知识学懂学活,从而更加自然从容地应对考试和学习。
和孩子做好规划,自我设计
如果在中考、高考这样的关键考试考得不好,这也意味着除了少部分学生选择复读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要选择就读各类职业院校等作为求学发展的新路径,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次优”的选择,甚至是“低人一等”“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以及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那些拥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新一轮的“人才风口”。
家长要紧跟社会动态,更新人才观念,抓住孩子考得不好的“机会”,和孩子进行“发展类型”定位,结合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孩子一起做好生涯规划和设计,选好专业择好学校。同时,也要针对职业院校学习氛围、学习习惯相对不佳等现实情况,给孩子提前打好“预防针”,提升孩子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孩子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孩子就一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朱永新先生曾说,“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考试考得好,并不意味着人生就能好过;考试考得不好,人生也未必过不好。人生真正的考试其实每一天都在进行,那就是我们是否最大程度地超越自己,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做最好的自己。不辜负生命中的每一天,问心无愧,不留遗憾,我想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吧。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