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芸吉 杨文美 本报记者 黄静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大省,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和丘陵之间,当地百姓耕耘着700万亩茶园。
贵州产茶的县域很多,在脱贫攻坚时,茶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如今,更是成了富民产业。
时下,正是夏秋茶生产时节,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大山村的茶园中,村民正熟练地操作采茶机采摘夏秋茶。“我们这里满山都是茶叶,一年四季采茶、管茶,轻轻松松就能挣个几万块钱,这样的日子真好。”正在园区采茶的村民周福群乐呵呵地说。
规模化种植 夯实产业基础
石阡县现有茶园面积43.8万亩,主产区主要在龙塘、龙井、五德、聚凤、本庄等乡镇。而在2003年时,茶园仅仅是1万亩都不到的面积。
也就是2003年,石阡县开始将茶叶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培育。2007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再次掀起石阡发展茶产业的热潮。2018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实施意见》后,茶业富民强县更是成为石阡主攻的目标。
谈及茶产业规模化种植,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大屯联村党委副书记周绍军颇有发言权。他说,他的家乡曾流传着一则顺口溜,“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找个灯油盐巴钱……”过去,村民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由于土地贫瘠,产量低、收益薄,只能望天吃饭。
为了改变村民的贫瘠现状,2003年,周绍军当选为大屯村村主任后,立志把大屯茶叶发展起来。他带领全村3000余人开启种茶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屯村从20世纪的600余亩苔茶,发展到如今的2.3万余亩的省级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涉及茶农1.15万人,农民收入也从以前每亩传统农作物种植的200余元增长到如今种茶的7000余元。
得益于规模化的种植管理,如今的省级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内,一年四季都有茶农的身影。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聪说,石阡实现了茶园“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生产管理模式转变。
标准化生产 优化产品质量
“茶叶不仅要种得好,还要管得好、加工好,才能卖得好。”田洪玉是芊指岭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她说,“我在2000年开始种茶,当时我和众多的茶农一样,都是自种自管自销,质量不均匀,好多茶农看不到希望都放弃了。后来我去浙江、湖南、福建考察,发现那边都是标准化的种植模式,茶农的种植积极性很高。考察回来后我成立了公司,免费指导茶农管理,收购茶青,茶农没了后顾之忧,我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时候,也顺畅得多了。”
“我现在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多吨,加工出来的绿茶、红茶、黑茶等,在北京、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市场十分畅销。”田洪玉说。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夏秋茶的精加工,利用即将建成的精加工中心加大生产马力,力争完成今年签订的3000吨大宗茶销售订单,提高全县茶园下树率,缓解民营企业压力,增加茶农收入。”在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生产工作会上,集团董事长童祖明提出目标。
“一杯好茶何为贵,干净好喝且不贵。”围绕标准化建设,石阡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石阡苔茶》和《地理标志产品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两个省级标准,促进了石阡茶产业向规范化、清洁化、标准化发展。再通过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增加茶附加值,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到17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
品牌化建设 提高产业效能
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提出,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石阡县上下深受鼓舞。而“石阡苔茶”就是石阡县多年来不懈努力打造的特色品牌。
这段时间,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飞每天都进生产车间,指导工人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做名优茶、品质茶、干净茶。“这么多年来,我能够愈发感受到我们‘石阡苔茶’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很多客户对我们苔茶越来越认可。像我们的这款红茶,在市场上销售得很好。”
如今,石阡还将茶叶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京东石阡苔茶旗舰店等线上销售平台。同时,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激发苔茶品牌潜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扩大茶叶出口,抢占国际茶叶大市场。
“要做大做强一个产业,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拔云见雾。”在2022年石阡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石阡县副县长李艳这样说道。
石阡县政协主席、县茶产业专班牵头领导王刚强表示,贵州茶产业已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石阡将奋力抓住历史机遇,围绕“存量标准化、增量芯片化”的战略思路,做强做实石阡茶产业,让富民产业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