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毅 王志岚
好山好水出好茶。位于浙江西部的淳安县有“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岛湖,其西部的鸠坑乡盛产“鸠坑毛尖”绿茶,是国家茶树良种中唯一的有性系品种“鸠坑种”的故乡。
说到鸠坑,最初让我想起的是《诗经》开卷的第一篇《关雎》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的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鸠坑,可能是指雎鸠聚集休息的地方吧。
鸠坑产好茶是我多年前就熟知的。工作后与茶结缘,去过浙江很多茶乡,心中对鸠坑向往已久,竟总是缘悭一面。今年的春茶季,终于有机会去淳安,一睹“鸠坑毛尖”形象大使——鸠坑“茶树王”的风采。
车行山道,雾霭清风。狭窄的公路转弯处会让人心有紧张,却挡不住窗外景致的吸引。放眼远眺,满山的茶园,连绵起伏,仿佛是绿浪翻滚,波涛涟漪逶迤而去。其间不时点缀着采茶人的身影,动静相宜,生机盎然。
茶的好坏,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长在高山上的茶,与云为伴,临风而立,远离尘嚣浊味,吸纳山川风露的清虚之气,气聚叶片,香凝嫩芽,故而是好茶,甚至可称仙茗。鸠坑茶树王就生长在这样的地方,位于海拔600余米的高山上。
一番车程,我们终于到了鸠坑乡翠峰村峰谷岭上的塘联自然村。下车后,顺着陡峭的台阶一步步走上去,约十分钟后,到达一个平台,视野豁然开朗,大名鼎鼎的鸠坑茶树王赫然眼前。
这是鸠坑发现的迄今为止树龄最长、树冠体积最大的鸠坑原种茶树,已有800多年树龄,按时间推算应该是生长于南宋年间。据说放在整个浙江省也是树龄最长、树冠体积最大的。绕茶树王走一圈,估算它高约7米,树冠直径最大处约11米。在江南茶区,灌木型的茶树能长成这个体格,堪称“巨人”,被尊为“王”是有资格的。
鸠坑茶在唐代时就享有盛誉。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记载了睦州产茶。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李肇的《唐国史补》就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陪同的向导介绍,当地老茶树远不止这一株,陈家山村还有3株约700岁的茶树,常青村还有一处树龄在100-500年间的古茶树群。这些老茶树积淀了鸠坑的茶文化,也见证了当地的茶业变迁。
有关茶树王的传说,带着几分神秘。相传唐代“地仙”罗隐,有一张“金口”,说什么应验什么。他为回报坪塘山人的淳朴和善良,便说“坪塘山,茶山是金山”,从此以后坪塘山的茶叶就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当地茶农把茶山当宝贝一样。在抗日战争时期,茶叶滞销,很多地方毁茶种粮,但坪塘山的村民不舍得,这些老茶树,都留了下来。
村民对茶树王有很深的感情,一直以来有“茶王不摘叶,茶树不下青”的传统。每年春茶季,周边的茶农们会等到茶树王开采后,才会正式采青制茶。茶树王采摘的时候,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搭好梯子,才能在不伤茶树、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完整棵树的芽头。
茶树王不修剪,不施肥,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采摘后制成的茶叶,品质非常好,形美、色鲜、香高、味醇。目前一年能产青叶70余斤,炒成干茶有18斤左右。
2002年,鸠坑乡政府将其命名为“鸠坑茶树王”。2014年,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考察鸠坑,欣然提笔书写了“鸠坑茶树王”的题词。
坑为低谷,鸠能翱翔。“鸠坑”这个词,真是个奇妙的组合,莫非是古人在暗示,鸠坑茶会成为“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800年的岁月不居,滚滚新安江,逝者如斯;800年的时光悠长,风云变幻,浪花淘尽多少地方名茶;800年的岁月漫漫,茶树王郁郁葱葱,深藏不露,一派和廉静美。
这不就是茶的内涵嘛,不向人直抒胸臆,容得下曲折与隐衷,保留了山水间的宁静。人生也何尝不是如此,茶如人生,句短味长。在这弥漫茶香的胜地,顾盼流连之间,我感悟到点滴的人生哲理,真不负这青春的时光。
与茶树王告别的时候,我伸手采下一朵树上萌出的春芽,夹在笔记本里。往后的人生路,该是一路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