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照宁
受疫情影响,近几年国内的旅游业陷入低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旅游业复苏如何打开局面?民革厦门市委会认为,可把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联姻牵手”,以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为行业经济赋能。
目前,厦门市已有完善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系,拥有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7项,建立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各类非遗传习中心,有开展“非遗+旅游”的基础。但民革厦门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厦门“非遗+旅游”发展存在,“非遗”展示多,游客互动与体验少;未形成一条主题鲜明的“非遗”旅游线路;发展“非遗+旅游”牵涉多部门,协同难度大等一些问题。
为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民革厦门市委会建议,可举办厦门“非遗文化旅游节”,由政府牵头,相关协会承办,邀请全国各地知名作家、文学名家、书画家或摄影家来厦,举办“非遗”相关讲座、创作研讨会、摄影比赛等,将厦门独特的非遗文化传播出去。同时,邀请省内外旅行商参会,深度体验厦门非遗文化魅力,发掘市场潜力,共同做大产业。
厦门与节日、盛事相关的民俗类非遗资源丰富多彩,如保生大帝生日,中秋博饼、送王船等,这些民俗活动都是民间盛行、聚合人气的文化活动,可形成周期性的旅游热点。民革厦门市委会认为,可将非遗项目注入景区,既可以丰富游客文化体验,突出景区特色,又可减少邻近地区同质化竞争。还可以将传统手工艺及纪念品引入各景区,推进非遗资源与景区景点有机结合,全面升级景区文化内涵,也为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增添了展演平台。
民革厦门市委会认为,将非遗与研学结合,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市场前景巨大。可以利用厦门漆线雕、厦门方言讲古等可打造非遗研学旅游基地,促进非遗的传承与振兴。由于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还可将现有的非遗制作工坊升级为兼具制作生产、观光体验、展示售卖功能的非遗主题观光工厂。
民革厦门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厦门农村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同安区的送王船、莲花褒歌、车鼓弄、同安封肉传统制作技艺;翔安区的拍胸舞、厦金宋江阵;集美区的端午龙舟赛、灌口周氏传统秘制卤味;海沧区的布袋木偶戏、五祖拳、戏曲头饰制作技艺等。建议由市文旅部门牵头,成立领导和工作小组对非遗资源进行分类整合,设计若干条特色非遗旅游线路,“让非遗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助推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