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喜梅
“络病理论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中医络病学科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专家学者的加入,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还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的一体化模式。这些探索和创新实践,既丰富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也推动了中药产业化的发展,值得我们中医药人去学习和借鉴。”7月6日,在“守正创新向未来·中医络病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高峰论坛”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表示。
这是一场由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河北省药学会、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高峰论坛。会上,来自全国的中医药界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齐聚一堂,以络病理论传承、创新、转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背景,共话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络病学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
很多人对络病的概念还很陌生,其实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对络病有了记载。东汉名医张仲景更是在《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脉络”,并创立了通络治疗方药,自此开辟了络病治疗的先河。此后,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并创辛味通络等治法,进一步发展了络病治疗方药,对后世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2019年,吴以岭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了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早在20世纪70年代,吴以岭院士团队就开始了对络病学的系统性研究。40多年来,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将“络病”这一在中华医学史上绵延了近三千年的散落记载,整理、归纳、提炼成络脉清晰、内容丰富的系统理论,并先后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现在,《络病学》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国内外40余所高校开设《络病学》,新加坡、美国的医学院还开设了《络病学》英文课程,国内外成立了“加拿大络病学会”“欧洲络病学会”“美国络病学会”“台湾络病学会”等多个学术交流平台。
那到底什么是络病呢?这要从中医经络理论说起。
“人的经络系统,‘经脉’是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脉’则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如果把经脉比作大江大河,络脉就是各类大小支流,这些支流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人体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络脉细小而广泛且功能独特,一旦受到邪气侵袭则易导致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络病。冠心病、中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前列腺疾病、肿瘤等,都属于中医学说中的络病。”论坛上,吴以岭介绍。
吴以岭说,诸如脑卒中、糖尿病之类的络病不仅病程较长,且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络病理论则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该理论揭示了血管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为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治疗重大疾病打开了突破口。在络病理论指导下,以岭药业已研制出13款创新专利中药,每年使数亿人服用受益。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吴以岭院士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完善并创新了中医络病理论,然后在临床当中实践理论研发了新药物并建立了新产业,这为各行各业特别是医药行业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在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看来,络病学说的完善和成果创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发展,既让人深受启发,也值得各行业学习。
张伯礼则认为,吴以岭院士团队在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明确了该病的诊断标准、适用范围以及现代生物学机制,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了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连花清瘟等通络药物,同时对这些药物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循证医学评价,在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因此,此次中医络病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高峰论坛的举行,对如何更好地将络病理论应用于重大疾病防治,以此服务广大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张伯礼说。
中医药与时俱进发展,也将为现代医学提供开创性思路
“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这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对“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做出的评价。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院士看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络病理论和创新成果应用于重大疾病防治,以及推动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用现代科学来揭示中医药多靶向治疗疾病的机制是当务之急。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本质特征就是多靶向系统调节和干预,无论是单味药物还是组方药物都是如此。其实,药物疗效离不开四大功能,分别为调节功能、干预功能、替代功能和治疗功能,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正是这四大功能在同时发挥作用。也正是因为中医药的多靶向机制,国家在药品管理法中规定,鼓励具有多靶向系统性调节和干预的新药研制。”丛斌介绍。
如何用现代科学揭示中医药多靶向治疗疾病的机制?丛斌以通心络、八子补肾、连花清瘟等通络药物为例给出了建议。他认为,这三个药吴以岭院士已经带领团队在微观层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但还需要通过微观的现象来揭示本质的问题。比如,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应首先解释清楚三个药口服以后,在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对于消化道的作用关系;第二,要将这三个药的不同疾病模型、血清药理学程度尽量分析清楚;第三,是进行药物的多靶向实验;第四,要明确这些药靶之间的关系;第五,是通过循证证明药物的疗效。
“以岭团队所创立的一体化模式和经验,也启示我们:中医药的发展要不断守正创新。中医药理论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虽然古老,但不落后,很多理论还挺时尚,比如‘人和自然要和谐发展’以及中医的整体论、系统论等。所谓守正创新,就是要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诠释、证明中医药理论,并解决当代的问题,络病就是如此。”张伯礼也强调,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能离开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评价中药。
张伯礼认为,用现代方法揭示中医药的治疗机理,并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它的原理,不仅仅能够促进中医药的与时俱进发展,也将为现代医学提供开创性思路。“其实,任何研究及创新成果都要敢于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我相信,中医药的疗效成果是能够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重复出来的。”张伯礼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