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利民
主持人:刘利民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着力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坚持以放权、松绑为重点,强调向用人主体放权,积极为人才松绑,不断破除人才培养、集聚、使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面对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拓宽人才工作新思路,构建人才工作新模式,充分激发优质人才创新活力。
理解用人主体在人才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用人主体处在人才发展治理的最前沿,最贴近人才、最理解人才需求,是各项人才制度和人才政策的执行者和人才最直接的服务者。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和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是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堵点、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的战略撬动点。我们要进一步激发用人主体在“引、用、育、留”各环节的自主能动性,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充分激发优质人才的创新活力。例如在推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用人主体是顶尖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是优质青年科技人才的孵化地。要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必须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支撑作用,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用人主体层面的主动作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诸多创新资源协同共享、优化配置,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供给,全面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力争多维度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根据实际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授权、授到位,做到精准授权。坚持战略需求导向,聚焦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紧贴市场主体需求、产业领域需求以及岗位需求,让用人主体成为用才留才的主力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用人主体与人才发展的堵点问题,灵活适应各类用人主体专业化、多元化的用人需求,推动人才制度精准创新、系统创新和协同创新。
多渠道、多路径提升用人单位主观能动性,做到高效授权。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确保授权落到实处,用人单位接得住,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在引才用才上的经验贡献和积极价值,有效落实用人单位更充分的自主权,着力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围绕人才集聚、激励、评价等全链条全环节,做到全面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集聚方面的主体作用,突出用人主体人才评价的主角地位,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给予用人主体在人才落户、编制使用、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构建创新价值优先、注重实际贡献和能力、动态评价等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评价这一“指挥棒”。
加强内外约束机制的建设,做到追踪授权。用人主体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内部治理,确保政府下放的权限能够接得住、用得好。政府机构要加强宏观指导,构建用人主体授权追踪反馈机制,做好监督追责,用人主体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严格问责。
做好“引、用、育、留”,积极为人才松绑。“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坚决打破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唯出身等问题,坚持岗位相适便是才,英雄不问出处。根据职业类型、岗位特点精准选才用才,真正做到广纳贤才。培养大批与社会、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和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当前,教育领域学科设置与市场、社会需求尚未有效结合,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仍存在双难选择。应进一步突出学科设置的市场导向,既要聚焦“高、精、尖”的人才类型,又要关注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政府还要积极调动社会、企业等力量,对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读博士生、企业家等各方面人才,通过进修、参加学术交流、参加重大项目等方式进行培训,实现各领域各类别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各尽其能、充满活力的用人生态。要做到知人善任,充分了解人才的专业优势,力求人职匹配,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人才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要减负增志,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僵化、缺乏活力等问题,同时要将人才从“繁文缛节”和“无穷的报表和审批”中解放出来,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