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怡霓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陈怡霓在“委员读书漫谈群”开设的“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专栏,分享交流了中国致公党作为参政党,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建设人民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英雄史诗,留下了中华儿女血脉相连、团结共济的动人故事。
第一件党派提案与爱国大团结
近代,背井离乡的侨胞因国家内忧外患、生计困苦而出洋谋生。他们远离祖国,深切体会到祖国积贫积弱是他们饱受歧视和排斥的根源,因此渴盼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抗日战争期间,致公党发动团结广大华侨,发扬爱国光荣传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的号召,长期坚持抗战募捐活动,同祖国人民一起承担起抗日救亡的光荣任务。为了集中全力发动侨胞募捐活动,司徒美堂辞去其他一切职务,专职负责纽约抗日筹饷总局工作,并与在香港以宋庆龄为首的“保卫中国同盟”取得联系,把美洲侨胞的捐款送往国内。据统计,8年间,仅额捐(每人每月定额捐款15美元)一项即达1400万美元,纽约的华侨平均每人额捐800美元。从1936年到1946年,美洲20多万华侨为抗战捐款、购买公债、汇寄家用等约为4.8亿美元。
在这一时期的侨批(华侨寄往国内的汇款暨家书)中,记录了海外侨胞浓浓的家国情怀。1931年11月,一位名为关崇初的美国华侨给弟弟写信说,要送孩子阿炯到美国政府主办的飞行学校学习驾驶技术,他希望阿炯能够“专心学习,将来得以成功回国最大用之事业也”。1937年10月,华侨刘炳良写信报告侨居地华侨踊跃捐款情况,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华侨份子更应踊跃,缘平素受制于人之苛例下,实指不胜屈,岂非我国积弱之故耶!凡我侨胞,既不能前方杀敌,亦当勉输财力,誓为后盾,方不负七尺之躯也。钱财如粪土,国破家何在?”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为加强海外华侨的爱国大团结,保护华侨正当权益,保障华侨的生存与发展,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陈其尤代表致公党在全体会议上表示“本党因为历史关系,党员多为华侨,今后,我们愿尽最大的努力推动侨胞,各尽所能为新民主主义的祖国的建设而共同奋斗”。司徒美堂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在大会上作题为《华侨热望新中国的出现》的发言,他说,协助政府建设好祖国,是华侨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侨胞在新政府切实保障华侨正当权益号召下,一定会踊跃投资,返到祖国来”。在这次会议上,致公党还以党派名义提交了《由中央人民政府研究和实行护侨政策案》,这件提案对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保护华侨的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开创了民主党派团体提案的先河。通过巩固与扩大华侨的爱国大团结,广大华侨们加强了对祖国富强独立前途的信心,纷纷准备投资于祖国的建设工业上,更加坚信“华侨们所爱的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和华侨血肉相关,保护华侨正当权利”。(司徒美堂《与海外华侨谈爱国大团结》)
归国赤子羽球情
1951年4月,致公党四届二中全会发表《告海外华侨书》,介绍了祖国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号召华侨回来参加生产建设。在祖国的感召下,一批批华侨青年学生回国升学,熟练技术工人回国参加生产建设,其中就有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原主委傅汉洵同志。
中国羽毛球运动从蹒跚起步到瞩目于世,少不了广东羽毛球运动员的努力和贡献,少不了包括基层及小学教练在内的所有体育界人士的付出,也离不开这位毕生为羽毛球奋斗的归侨。他耕耘于广州羽坛,亲历和见证了几代羽毛球人的艰辛成长,挖掘并栽培了众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并带出了吴迪西、关渭贞、劳玉晶、林燕芬、谢杏芳、张洁雯6位羽毛球世界冠军弟子……
傅汉洵爱上羽毛球时只有12岁,而且马上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傅汉洵的父亲傅高宾是印尼先达的侨领,自己本身也非常热爱羽毛球运动,是先达的羽协副主席,他一生有两大情结:家国情结,羽毛球情结。这些,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传承给了长子傅汉洵。
傅汉洵在17岁时就引起了任印尼羽毛球协会主席的苏迪曼的注意。他很直接地找到傅汉洵的父亲,表示希望召其入选印尼队。然而,傅高宾却有不同想法:如果我的儿子真有打球的天赋,也应该是为祖国去争荣誉。他对儿子说,你回去为中国打球吧,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人能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
傅高宾的厚望,使儿子的人生一开始就背负使命,在1960年1月回国之后,傅汉洵为羽毛球事业奉献了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才智和热爱。
傅汉洵回国后,同年5月就加入了广东省羽毛球队,曾两次获得全国羽毛球双打冠军,名列当时的“广东羽坛五虎将”之一,还入选国家队。他们的团队战绩也可圈可点,广东羽毛球男队多次赢得全国团体冠军,傅汉洵、侯加昌、方凯祥、黄鸿平、徐权亨等很多队员,都曾经是其中的主力,打败过到访中国的世界冠军印尼队,向国际社会印证了实力。
20世纪70年代,傅汉洵在因伤退役后,开启了30多年耕耘羽坛的教练生涯。由于大多数羽毛球队员的年龄都偏小,最小的学员约10岁,最大的15岁左右,他从基本功抓起,并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傅汉洵在多年的积累和摸索中,形成了颇具个人风格的“广州派”羽毛球教学技法……
一年又一年,无论严冬酷暑,他都没有放松过对学员的体能训练和人品素质的塑造。傅汉洵除了是指导教练,还是体校的“补鞋匠”,球鞋破了都找他补;他还为学员理发,剪运动头;由于经费紧张,勤俭节约是必须的,他自己动手制作羽毛球和蜡烛……这还不够,三伏天,穿着破了几个洞的运动背心,汗流浃背,脚踩人力三轮车,去运冰块回来为运动员解暑、做冰镇汽水;到处托人打听营养品,购买葡萄糖为大家补充体能;每天清早六点,用弹钢琴的手法敲门,唤醒小运动员们早起做晨练……
先后8次获得羽毛球世界冠军的谢杏芳曾经说,我在广州羽毛球队的时候,傅指导对我的教导,比我的父母还多……
傅汉洵从运动员到教练的转型,起初充满了困难挫折,但最终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幸福的转型,傅汉洵由此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父亲傅高宾的心愿:中国人,出现在世界顶级赛事的领奖台上。
牛奶厂与酱油厂
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名叫张紫珊的美籍华人非常思念故乡中国。她的先生纪爱华是美籍犹太人,担任美国商会主席,他非常理解太太张紫珊的心情。纪爱华也希望在中国投资,于是他带着妻子到广州参观,在广州的一个傍晚,二人在街上散步,突然听见小孩子的哭声,随声望去,一位妈妈怀里抱着个皮包骨的小孩,瘦得实在可怜,于是他们就对那位妈妈说:“小孩怎么这么瘦?是饿了吧,你快点给小孩喂点牛奶。”那位妈妈望着这两位异乡人说:“牛奶?那可是奢侈品,这可不是普通百姓可以喝的,我没奶喂小孩只能给她喝白砂糖水。”
纪爱华和张紫珊听了后非常感慨,他们没想到当时中国的物质如此短缺,国内牛奶供应困难,各类肉品还要凭票购买,人们无法讲究食品营养均衡,饮食结构存在缺陷,小孩普遍缺钙。
在这无限感慨的时候,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李维纲和致公党中央原常委钟杰臣遗孀杜美兰女士力荐纪爱华在广州投资,纪爱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投资一间牛场,生产牛奶,让中国的小孩喝上牛奶,提高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于是,在致公党的帮助和引荐下,纪爱华和张紫珊夫妇考察了交通、水文地理、防疫等各方面的条件后,最后决定投资1560万美元在广州小新塘果园场兴建畜牧基地,这就是广州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广美香满楼畜牧有限公司,也是我国引进的第一条现代化全封闭牛奶加工生产线。如今的香满楼已是一代人的记忆,融入了广州人生活的点滴。
时光荏苒30年。2018年,古巴共产党谢戈德阿维拉省委书记费利克斯·杜阿尔特·奥尔特加找到中国洪门民治党驻古巴啥古分部主席、知名侨领陈细九(祖籍番禺区南村镇梅山村,古巴著名的农业专家),希望通过华侨与中国的联系,能将酱油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带到古巴,建设一家酱油厂,改变该国酱油等食品调料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
陈细九通过海外洪门找到了致公党广州市番禺基层委员会,恳请给予帮助。致公党广州市委会、致公党番禺区基层委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日常联络、法律咨询、进出口业务咨询、资金筹措、宣传报道等。致公党番禺区基层委员会还向代表团捐赠了一些基本器械和部分酱油生产菌种原料,为古巴第一家酱油厂的开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让酱油厂定位准确,顺利投产,古巴驻穗总领事伊莎贝尔女士拜访了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商议协助办厂建设工作。为纪念中古友谊和番禺情结,古巴谢省政府负责处理发展地区倡议小组审定,酱油厂定名为“古中友好酱油厂”,酱油品牌定名为“梅山”牌(梅山是著名侨乡番禺所辖的南村镇一处地名)。这是古巴目前唯一的一家酱油厂,改写了古巴没有酱油厂、酱油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致公党长期致力于联结海内外华侨华人服务祖国革命建设,今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联谊工作,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以及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与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互助互爱,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