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跨越时空 遇见鲁迅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18日   第 12 版)

实习记者 田媛

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十九号,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依此址建立的鲁迅博物馆以故居旧址和生平展为主要内容,汇集大量手稿和遗物,将学术研究、市民教育和文化宣传相结合,形成全国鲁迅研究中心、鲁迅文物资料资讯中心、鲁迅宣传展示中心和当代中外作家园地。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一生,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他的文字,体现了讽刺和幽默写法下的民族魂与民主心;他的方向,在毛泽东看来,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走进这座博物馆,内心别有一番感触。

历尽人生的磨难,仍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55年的生命历程尽在鲁迅生平展中,生平展以鲁迅生活的不同年份和地理位置为轴,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多媒体方式,生动讲述了鲁迅先生一生所遇的重要的人与事,全面展示了鲁迅的生活、工作和成就。

儿时绍兴时期的鲁迅,遭遇祖父卷入科举舞弊案,家境没落,16岁的他又遭遇父亲肺病去世的打击,家庭的变故促使后来的鲁迅走上了出国求学、医学救国的道路;日本求学时期,鲁迅作为留学生平均成绩达到65.5分实属不易,却被外国同学诬陷作弊,鲁迅在生气之余意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有着巨大关系,用文学拯救国人灵魂来改变国家的落后成为鲁迅新的目标。

探寻进步的生命,于多领域闪耀光芒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领域均有巨大贡献,在地质学、植物学、生物学、设计、绘画、收藏和美食等领域也颇有造诣。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伟大奠基者的身份我们并不陌生,1918年他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馆中还可见到各作品集的文字手稿,如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坟》中的《写在“坟”后面》等。

鲁迅一生共翻译了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200余篇作品,留学经历、文学造诣和启发民智的想法使鲁迅不再将翻译当作赚钱手段,而是将翻译贯穿一生,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鲁迅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的求学经历让他对矿业与地质学有了深入的了解与实践,不断探索矿物、铁路实现兴邦救国的方法,他不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还于1903年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

儿时鲁迅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绍兴时期展厅可以看到鲁迅将全部压岁钱和零花钱用来购买的《海上名人画稿》等画谱,这为鲁迅后期的木刻技术、徽章设计、书刊封面设计、房屋设计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鲁迅故居布局与书房“老虎尾巴”都是由鲁迅亲自参与设计的,原房院图和鲁迅绘制的改建图纸保存至今,展示于四合院东厢房。

鲁迅的书,至今都值得反复阅读,从中获取一种向上的力量。而鲁迅本人也像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荆棘处辟新路

鲁迅关心底层百姓生活,以先进的思想走在时代前列。绍兴时期,鲁迅探访祖母家时关注到农民农村问题,写下“我生长于都市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与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日本时期,鲁迅在弘文学院江南班第一个剪去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杭州时期,鲁迅在保守氛围下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实属前卫,没有现成教材的情况下鲁迅自己编译生理学讲义,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生理卫生学讲义之一;北京时期,“三一八”惨案中女师大学生的伤亡,让鲁迅愤然写下《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死地》等文章……

鲁迅的一生,是在不断地开拓,无畏深渊与荆棘。正如他所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2022-07-18 田媛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856.html 1 跨越时空 遇见鲁迅 27,8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