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赓
2016年11月,是我第一次见到生活中的蓝天野先生。他的家像一座迷你的博物馆,围绕着客厅一周陈列着他收集的字画、奇石。整齐的白发、和蔼的微笑佐以浑厚的音色,让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已经年过90的老人。此前,蓝天野先生的名字更多时候存在于书籍之中,第一次见到舞台上的蓝天野先生,还是在201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0周年院庆纪念话剧《甲子园》。那时候蓝天野先生已经85岁高龄,刚一出场便赢得了满场掌声,也是从那次演出,我正式开始了解研究蓝天野先生的传奇一生。
《甲子园》作为院庆大戏,北京人艺的老一代名角儿基本都有参演,除了蓝先生之外,还有朱琳、朱旭、郑蓉等老先生,可谓是北京人艺最“经典阵容”。演出结束后,所有参演人员在一件白色文化衫上签名题词,蓝先生提笔写下“告别”。一旁的朱旭先生说,告别二字写得不合适,写了告别又出来演,不成了自食其言了吗?蓝先生说,告别就是为了复出。他对舞台的一片赤诚,到了耄耋之年也丝毫未减。每当剧院给他角色时,心里虽然想着自己年纪大了,不演了,可嘴上却把“我来演”三个字说了出来。
那天在蓝天野先生家里,还没开始正式采访之前,他首先聊起了自己的字画作品,脸上洋溢出孩童般的笑容,即便是他自己不说,来做客的人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对美术有着深切热爱的人。接着,蓝天野先生和我们讲起他在童年时期并没有选择表演艺术作为自己的主要学业。1944年,蓝天野在国立北平艺专油画系学习,心里有一个当画家的梦想,好友苏民邀请他一起演话剧,他觉得这是值得尝试的事情,何况可以和一群年轻朋友在一起,以此为契机,他加入了沙龙剧团,开始演话剧。
这一演,便演了一生。蓝天野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塑造了不少经典人物,如《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韩邪单于、《冬之旅》中的老金等众多戏剧形象,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茶馆》中的秦仲义。虽然已经无法看到蓝天野先生的现场表演,但在很多视频资料中,还能看到话剧电影《茶馆》中他惟妙惟肖的表演。生活中的蓝天野儒雅随和,讲话也是娓娓道来,而他所扮演的秦仲义,却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形象。作为一名清朝末年的实业家,秦仲义满怀一腔报国热血,人物形象雷厉风行,其中还带有一丝不可一世。在第三幕中,秦仲义经商失败,回到茶馆里与掌柜的叙旧,用激动和颤抖的声音道出了对世道不公的气话。蓝天野先生在观察生活时看到一位老者,老者的头不停地颤抖,这启发了他将这一姿态用在年老的秦仲义身上,也让念白更符合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演员工作外,蓝天野先生还分享了自己在导演方法上的见解。他坦言导演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探索。导演不应该亦步亦趋描红模子,不能仅仅停留在“临帖”阶段,千篇一律的套路没有意义,因此需要大量的生活积累,并不断探索个人的文化水平、自我修养。所谓文化,就是你看待生活的高度和深度,无知的人流于物欲本身,站的角度高了,看生活和解读生活的水准便不一样了。
当一位巨星殒没之时,初闻震惊,而后便将那些珍贵的文字、图片搜集起来,试图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这样一位为戏剧事业奋斗终身的艺术家,不仅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精神财富,也影响着一代代的戏剧工作者们对舞台艺术的孜孜探索。在很多小剧场里,经常能看到蓝天野先生拄着拐杖,从头至尾观赏完演出,哪怕有些剧目还颇有些青涩,也没有见到过他提前离席。他曾说过,什么样的戏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他在剧场里,对戏剧人便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记得2017年,时逢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大型图片展”,吸引了不少话剧名家和爱好者前来观看。让作为主办方的我们都没想到的是,当时已经90岁的蓝天野先生来到现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参观。展览展出了不少由北京人艺提供的老剧本、原版服装等,蓝天野先生在观看时,还不时与周围的人分享对这些珍贵物件的记忆。本以为蓝天野先生停留十几分钟便走,可他对展出的图片、剧目如数家珍,脚下步履稳健,毫无累倦。展厅里有观众发现了他,要求合影留念,先生也来者不拒,拄杖挺立与大家一一合影。这一幕至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就是蓝天野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挥余热,为中国话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2021年,当蓝天野先生荣获“七一勋章”的时候,话剧工作者无不受到巨大的鼓舞。话剧作为舶来艺术,在中国只有115年的历史,可话剧艺术正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里应运而生——开化人民心智、传播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战士,这百年里的神州大地上处处可以看到中国话剧之火在熊熊燃烧。像蓝天野先生这样,既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又有坚定的革命精神,给当下的艺术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这一天终究是到来了,这位伟大的话剧艺术家离开了舞台。但他所留下的艺术作品和表导演经验,也必将激励着更多话剧人前进。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