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美味穿越千年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6日   第 03 版)

作者:朱婷

“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另一个身份,是美食家兼烹饪高手。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在山阴家中所作,他就地取材,做了一只烤鹅,做了一道野鸡肉,还烹饪了嫩笋和野菜。他自创的一种“甜羹”,“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光从文字中,似乎都能闻到佳肴的美味。

食物的芬芳,穿越千年而来。与古人相比,随着食品种类愈加丰盛,现代人更有口福了。前些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以活色生香的画面,呈现各地的美食生态,延伸着人们对食物链认知的长度、宽度、广度。森林中,蘑菇、坚果、蜂蜜等是百姓餐桌上的山珍;海洋里,生蚝、鲍鱼、虾蟹、裙带菜是人们青睐的海味。

如果说农业社会的标志是以主粮为主,解决温饱问题的话,进入工业化时代,家禽、水产等在食物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人们摄入的“副”食其实已经比主粮多很多。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营养需求日益多元、全面、均衡,树立“大食物观”就显得非常必要,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我国幅员辽阔,为农业生产多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打造产品特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我们要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大食物观”的提出,适应了形势的变化,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够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杨忠岐委员所说,在如今人类文明达到如此高级的阶段之时,回过头来再研究探索森林中我们的先祖们曾经吃过、养育过我们人类的森林食品资源,对丰富我们的食品来源、增加人类身体的天然营养,使得营养更均衡,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立“大食物观”,关键在于沿着正确的方向,通过因地制宜、科技支撑、久久为功,把“大食物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出作用。要以“大食物观”统筹粮食安全,在确保饭碗越端越稳的同时,也要保障人民越吃越好的诉求,让食物种类更丰富、食物营养更全面、食物品质更健康、食物生产更低碳、食物教育更普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2-07-26 朱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302.html 1 美味穿越千年 28,3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