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摘掉滤镜 读懂未来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九十一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6日   第 06 版)

作者:杨朝英

随着短视频技术兴起,素人一夜成名、旋即陨落的故事不断上演。其中,滤镜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说假的真不了,但它会扰乱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只有摘下滤镜,才能做出客观评价。

对中国经济的分析,也当如此。

我发现,中国年中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国内外的分析渐多,结论迥异的研究不在少数。抛开学术差异不论,对数据的“滤镜效应”未做科学处理是重要成因。

我按滤镜产生来源,把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前两者与观察者的主观偏差有关,后者与短期因素有关。

第一种,我叫它有色滤镜效应。多发于西方媒体、观察者。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就是其典型症状。成因既可能是对中国经济缺乏深刻理解,也可能是其他复杂因素的作用。近些年来这种声音渐衰,但破坏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种,我叫它美颜滤镜。多发于国内外非专业媒体,或评论家。主要表现是对困难、问题重视不够,对某些成绩的总结发生变形。成因多为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判断失准,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缺少深刻认知。这种现象看似无害,实则不利于正确引导社会预期。

第三种,我叫它偏焦滤镜。这是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是长、短因素的分析边界不清晰,结构性问题与即时性问题的表述相互夹杂。成因复杂,既有学术水平的问题,也有认识模糊的问题,还有表述不严谨的问题。这种现象对正确把握和理解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会产生极大干扰。

比如,疫情因素和美国因素,在对中国经济趋势的分析上,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该怎么正确看待?个人认为,疫情因素虽然冲击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但在时间维度上,它只是短期因素;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则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面性,需要我们在分析时格外注意。

以前在学校上物理课时,一直有个疑惑:明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空的空间,为什么分析题的假定条件却常常是“在绝对真空条件下”?

长大后,我们才逐渐明白,科学分析的首要条件就是排除干扰项。这也是人类科学研究实现飞跃的一个里程碑。现在,它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最基础的方法论。

我想,对于经济分析,它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现在,学院派经济学者们在运用数理逻辑做经济推演时,也会经常用到这个方法。那么,在分析现实经济运行趋势时,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呢?那种把所有要素关系都论述一遍,然后再得出若干种结论的所谓经济分析,除了让观者感到“很高深”,同时更为迷惑之外,对决策或实践的益处着实不多。

2022-07-26 杨朝英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九十一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323.html 1 摘掉滤镜 读懂未来 28,3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