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人类历史上,生态产品从未进入过价格体系。但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森林第一次有了产品价值,那就是碳汇产品价值。”在日前召开的森林生态价值实现与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如是说。
随着林业碳汇功能在碳市场、碳贸易中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给林业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科发展方向,那就是如何经营生态产品。
“如今,森林经营学正肩负着重大使命,研究我们如何从木材经营走向森林全生态、全功能开发利用,包括森林碳储备、森林价值评价、森林经营管理等。”
近年来,中国森林储备有明显增长,但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而言,提升森林质量十分关键,而评价森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固碳能力。
对此,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世荣提出,除了保护好现有森林,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加新的适宜造林地,继续增加森林覆盖率外,还要对现有森林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增碳效果。比如调整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混交林比例,适当延长轮伐期,推行以增强碳汇能力为目的的森林经营模式。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加大人工林改造力度,倡导多功能森林经营,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抗性和恢复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义强表示,木材工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林产工业实现“双碳”目标,要充分利用小径级木材、枝桠材、竹材、农作物秸秆、芦苇等资源,攻关高质高效绿色低碳加工技术;还可以把这些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成柔性液晶膜材料、净化污水的吸附材料、分解海水制氢的催化材料、高能量密度的绿色储能材料,以及替代汽油的生物能源等。
专家们认为,尽管森林是公认的巨大碳库,但也不能忽略草地、农田、湿地等生态类型对碳中和的贡献。
以草地为例,“我们有一个误区,认为草原生态系统是弱碳汇或者碳中性的,因为草地植物‘一岁一枯荣’。但实际上,草地中的碳80%左右储存于植物根系和土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永飞解释说。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占国土总面积的41.7%。”白永飞表示,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碳储能力,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支持下,国内近400位一线科技工作者,曾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全国草地总碳储量约为239亿吨,其中土壤碳储量为221亿吨,植被碳储量为17.8亿吨。目前,我国草地的碳汇功能相对较低,草地每年总固碳量约为0.84亿吨,但其具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
为提升草地固碳增汇能力,他建议,要研发天空地一体化的草地碳汇监测、计量和评估方法体系,开展草地增汇技术示范,为提升草地碳汇功能和固碳潜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还要创新减牧、休牧、轮牧、打草场轮刈技术体系,从根本上遏制草地退化势头;坚持生态优先,以动态草畜平衡为抓手,合理配置草地的生态和生产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