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海外华文媒体:

乡村之美 “湘”这儿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9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盛佑亭上身穿件旧青布棉袄,肩上补了两块布……冬闲时节,清溪乡的农家只吃两餐饭。”这是益阳籍中国现代作家、编译家周立波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里曾经描写过的清溪乡。

而此时面前的清溪,则是一幅靓丽而静谧的乡村图景:眼前碧波荡漾,夏日荷花盛放,栈道错落其间,村民闲适地摇着蒲扇,孩童嬉戏的笑声充盈耳畔。

近日,“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2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团先后走访益阳等地,在文旅体验中,感受着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农村画卷。

“山乡巨变四个字,实至名归。”德国《欧华之声》社长王传明忍不住感慨。他曾在海外生活多年,曾经对欧洲各国的乡村风貌、城镇建设倾羡不已。“现在,在益阳可以看到,通过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乡村面貌已焕然一新,到处是花草,处处有绿化,农民生活品位都很高。没想到也就几十年光景,可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王传明欣喜地说,“到每家每户去看,能够感受到这里的人文生态环境、精神追求和生活品质都在提升,我想,清溪的变化也正是全国乡村振兴的缩影。”

在清溪景区,采访团一行走访了立波清溪书屋、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周立波故居等,人文历史气息浓郁。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益阳,在周立波先生故居清溪村,感觉湖湘的乡村生活真是魅力如诗,风景如画。”澳门国际贸易导报总编辑殷杉说,“20世纪50年代,周立波先生写下了《山乡巨变》,数十年后,他笔下的清溪村,已展现成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文化传承不仅要看得见、摸得着,还要活起来,用起来。可以不夸张地说,周立波的经典作品不仅滋养着求新求变的清溪村人,也滋润着益阳这方山清水秀的泥土。”

“清溪村落以文铸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续写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德国侨报总编辑刘贵江在参观后依然意犹未尽,他查阅资料后得知,清溪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已经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与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点。

“据了解,清溪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幸福村等,享有‘山乡巨变第一村’美誉,每年吸引超80万人次游客旅游观光研学。”刘贵江说,“当地将乡土文化与研学教育等相结合,建设户外拓展基地,带动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产业链,这种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到海外推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当导游朗朗念出那句熟悉的著作开篇时,采访团的团员已置身在此行的另一站——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在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桃花源。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往的桃花源,而常德人就住在桃花源里。”到访此地后,埃及中国周报社副社长朱新娥的相机便几乎未曾停过快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将这里的美景带给更多的海外友人。令她欣喜地是,这里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我们参观了桃花山牌坊、遇仙桥、水府阁、桃源工艺术博物馆,深入了解了这里的文化脉络、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和发展情况。‘中国诗词之乡’‘桃花源里的城市’,名不虚传!”

加拿大中华新闻社社长常建国很早就向往来到桃花源,这次终于圆梦。“桃花源把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既树立了旅游品牌,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个做法很好,值得推广宣传。”

“桃花源:全球华人向往的心灵故乡”,意大利华人天下总编董燕蓉在参观结束后,第一时间以此为题在客户端发出了短视频。“这里,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而享誉中外,真是全球华人向往的心灵故乡。”董燕蓉说。

微风轻拂,沅江奔涌,江水边一面连绵4公里的诗墙,让采访团驻足良久、摄影留念。这里选刻了自先秦以来的相关诗词和中外名诗1530首,由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1213位书法家所写,被称为当代书法的“露天博物馆”。而它最主要的功能,实则是一座防洪大堤。

“把防洪大堤变成了诗墙,变成了文化墙,这个文化创意好!”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社社长续炳义说,漫步于诗墙边,仿佛在欣赏着一幅横贯千年的艺术长卷。“我相信到访这里的海内外游客,都能感受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留下一段美好回忆。”

2022-07-29 徐金玉 海外华文媒体: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516.html 1 乡村之美 “湘”这儿看 28,5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