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玉
近日,湖南省常德市河街非遗文化街区内人潮涌动,随着一卷20米长的卷轴徐徐铺开,一幅细腻而宏大的铅笔草图映入眼帘。图中,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建筑令人应接不暇。
站在一侧的常德市安乡县非遗项目潘氏木雕传承人潘能辉向人们倾情介绍着——这卷图纸乃是巨型木雕作品的设计图稿,由他和妻子历时数月绘制而成,一草一木、一桥一船、一城一楼皆倾注着他们的心血。而这还只是前奏,一场预计耗时10年的原创作品之旅,才刚刚开始。
鸿篇巨制在乡情
“这里是凤凰,保留了很有特色的民俗——抢鸭子;这里是泸溪,十里崖瀑非常漂亮;再往后,那里是沅陵的藏书洞;这个地方最有特色,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河街,我现在是住河街、画河街……”眼前的潘能辉洒脱随意,他脑后梳着发髻,耳后别着铅笔,显然在受访前正在创作。在他的介绍下,人们此时看到的仿若不是一幅图纸,而是将湘西北的风俗民情尽收眼底。
“没有错,这就是一幅湘西北的民俗图景。”潘能辉笑着说,“我们以沈从文名著《湘行散记》为创作蓝本,依沅水以常德河街为起点,逆水而上,途经桃源、沅陵、泸溪、麻阳、凤凰、花垣等湘西北地域,最后是到达三省交界的边城,沿途收集各地域人文人貌、民间工艺、传统风俗、木质建筑等素材,将这些内容融入木雕创作中去。”
为此,早在2019年,他便和当地十余位艺术家一起,到各地采风,最终确定了这一鸿篇巨制的主题。而用铅笔绘制草图只是雕刻的前奏,现在他们夫妻二人正在绘制更为精细的25米长的水墨正稿,等五六个月完稿后,才会真正开始雕刻。
“我们会在一根重10吨、长10米、直径1.8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上,双面创作这一木雕巨作,会采用深度镂空的雕刻方法,最深的地方预计在45厘米,这样会更有层次感、感染力。”潘能辉说。
初心落笔在原创
为了这一创作,夫妻俩都住在工作室,早上七八点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这样一坐就是一整天,他们凝眉投入的样子,也仿若时光静止一般。虽身处闹市,不论多少人来人往,潘能辉都丝毫不受干扰。且于他而言,这般看似枯燥的工程,却是甘之若饴。
“我从小就喜欢木雕,这一艺术的火种是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中种下的。”潘能辉说,“我的爷爷是美术老师,在没有上学时,我常跟着爷爷住。玩具就是粉笔,游戏就是拿着粉笔在墙上、凳子上写写画画。我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启蒙,也是那时候,喜欢上了雕刻。”
为了雕刻,年幼的他还从铁匠伯伯那里“骗”来了一把刻刀。说起这件趣事,潘能辉仍难掩笑意:“当时没有钱,买不起刻刀,我就哄骗伯伯说有老师请他打一把。等他一打好,我拿到手后撒腿就跑,真像得到宝贝一样高兴。当然,这种方式不可取,可年少时对木雕执着的喜爱已然展露出来。”
至今,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木雕作品。“是秋瑾!”潘能辉脱口而出,“不用想的,我一直记得很深!当时课本上讲秋瑾,还有秋瑾的照片,回家后我就自己边琢磨边对照雕刻了出来。”
自此,潘能辉手中的刻刀便没有停,一直雕了30多年。“木雕是一个技术活儿,它需要绘画的功底、对空间的把握,以及日积月累的积淀。也正是这样,我才有信心和胆量去做这次大型的作品。”
在之前,在香港、深圳工作的他,主要是给国外的客户做木雕。“20多年了,一直在为别人做嫁衣,我想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对原创的渴望特别强烈。”潘能辉说,当前社会上传统的木雕作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框架感,一般分为几类,比如建筑类,装饰在房子上;家居类,雕刻在柜子、椅子上;再或是摆在桌面上的木雕工艺品。
“我想做的,是突破性的工作,想创作具有原创性的、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赋予本土风情特色的艺术品。它承载着不一样的使命,作为一个工匠,我有责任和义务去用自己的十年青春,把它做精做好!”潘能辉说。
潜心投入在传承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是潘能辉和妻子当前工作的注脚。
“我们没有特别限制创作的时间节点。反而对一件事锱铢必较,那就是设计图一定要画到满意,反复推敲。如果卡在某个时间,并不是一件好事。”潘能辉说,因为要创作,他们这段时间的经济收入可能会相对较少一些。“我和她说,有钱就多用,没钱就少用,再没钱就把裤腰带勒紧一点。顶住所有压力,一定要把这件作品完成。”
在潘能辉讲述时,记者观察到,在参观的人群中,一个小女孩忽闪着大眼睛,笑意盈盈,她抬头崇拜地望着潘能辉。
“这是我女儿。”潘能辉笑着说,“她从小看着我们夫妻俩搞创作、刻木雕,对她的影响非常大,耳濡目染地也喜欢上了。”
而这也正是他当下的心愿:“我不仅希望未来将木雕这项技艺传承给我的孩子,也希望它能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们喜欢上,共同参与到传承的队伍中。它会是一件辛苦且充满意义的事业,需要一辈子倾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