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太行山下桐花村:

“南茶北移”这10年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9日   第 11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茶树,中国地理方位最北能种在哪里?这是一个为无数茶人探索不止的话题,一代又一代茶人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用锲而不舍的实践去不断攻破和更新着答案。

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桐花村,就有这样一方绿色精灵,已在此落户10年。它们的守护者——曲保民和杨素珍夫妻俩,在此租地30亩,栽种茶苗24万株,建成了邢台市第一座茶园——东篱茶园。而这片茶园也用顽强的生命力和满眼的秀色,成功见证了“南茶北移”新的历史,印证着北方茶园新的标记:北纬37°40′,东经114°13′。

别样风光

漫步于桐花村的东篱茶园,眼前碧色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间,竟是满鼻的清新草香。原来,此时正是人工除草的时节。切碎的杂草厚厚地铺在茶垄间,踩上去咯吱咯吱响。

“我们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施用除草剂,这种将杂草还于土地的生态循环方式,使得它们不再是争抢土壤养分的‘敌人’,反而成了茶树肥料的有益助手。”河北省临城县政协常委、东篱茶文化艺术馆总经理侯文芳笑着说。

而在一亩亩茶园间架起的拱形钢架,同样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在南方的茶园很少得见。

“由于我们纬度偏高,四季分明,对于被称为南方嘉木的茶树来说,气候不算很友好,尤其冬季是茶园最难挨的时候。”侯文芳说,“东篱茶园引种的茶树属灌木型,是小叶种的茶树,虽然耐寒性较强,但耐寒的最低温度也只有零下10℃左右,而且时间持续数日,仍会死亡。为此,在11月底、12月初,我们会在架子上铺一层塑料膜,来阻挡冬日寒风。等4月初临近采茶季时,再将塑料膜揭下。用塑料大棚保护茶树安全越冬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大棚又称为越冬冷棚。”

艰辛历程

“茶树种活了吗?”“茶树死了吗?”“茶树怎么样了?”

前些年,几乎每次见到友人,曲保民夫妇和侯文芳都会听到这“灵魂三问”。

“最开始,有太多反对的声音,也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侯文芳说,她从茶园建设的前一年——2011年加入团队,和杨素珍一起经营东篱茶馆。在见证了曲保民夫妇从零起步、到建成整片茶园的全过程后,她深深地为茶人身上的执着精神所打动。

“南茶北移”是无数茶人科研的课题,曲保民夫妇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20世纪90年代,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书记张占义打破了“茶不过黄河,闯不过北纬38°线”的历史,在河北省灵寿县试种成功,培育出了太行山高质量的绿茶——灵寿茶龙井43。

这一创举鼓舞了杨素珍,她和丈夫找到张占义,虚心求教,也想在河北再为茶开拓一片天地。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反复论证,终于选好了适宜的植茶地址桐花村。

侯文芳至今还记得那一天。“2012年3月16日,第一批茶苗来了。正在卸车的时候,天空忽然飘起了雪。我们从未经历过这种情况,当时,曲大哥赶紧给张老师打电话,担心下雪天气会对茶苗栽种有影响。在张老师的安慰和建议下,我们先把茶树用塑料裹住,等雪停后,才开始栽种。”

而在2014年,另一场大自然的考验又降临了。当时天气炎热干旱,刚落稳脚跟的茶苗由于缺水都蔫了。为了及时供水,曲保民买来水桶和扁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来回回、上上下下走了一整天,又一车一车拉水上山,硬是靠这样将这24万棵茶苗保住了。

“还有一年,正值采摘季时,我们将塑料薄膜去掉后,茶园却突遭倒春寒。一觉醒来,芽头都因冻伤而发紫,承受了不小的损失。”侯文芳回忆着茶园建成后的每一步历程,在这说不尽的故事里,都是不为人知的艰辛过往。

无限憧憬

“茶多酚含量高达21.2%,氨基酸含量高达4.6%,咖啡碱含量却低至3%,均达到优质茶标准……”2014年,当这份由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出炉时,侯文芳的心才算真正落了地。

“专家们‘两高一低’的评价,不仅肯定了茶树能在北方栽植存活的成绩,而且用科学数据说明它们长得很好,品质优越!由此制成的成品茶,鲜爽度高、耐泡性强,有清新的花香和嫩栗香,可以泡七八泡左右。”侯文芳笑着说,这样的品质主要源于它独特的气候,太行山的绿茶较南方绿茶晚采近两月,直到谷雨前后才能开采。累积的养分、特殊的气候特征,为它的品质保驾护航。

现如今,每到采茶季,曲保民都几乎是黑白颠倒地忙碌。“他不仅平时看顾茶园,做茶也全靠他。起初,我们是请杭州的师傅来做茶,曲大哥学会后,开始自己做。不仅如此,我们根据市场需要,还制作了红茶、白茶。现在,茶叶销售到了北上广等地,新茶将至时,老客户已纷纷下单,完全不愁销路。”侯文芳笑着说。

当地的村民更成了茶园的受益者。“过去北方没有茶园,我们便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采茶,现在已有不少采茶能手。到了采茶季,还有邻村的年轻妇女将孩子交给老人,来茶园采茶,增添了一份收入来源。等到了夏秋季节,他们又可以到茶园里进行人工除草等。不少农户因此增收了一两万元。”侯文芳说。

现在,只要一有时间,侯文芳都会从县城的茶馆出门,驱车一小时左右来到茶园。看着满园生机的茶园,她总会忍不住心生感慨:“从零起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10年,我们让这片茶园在太行山下安了家,将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干成了!我想,这一实践将成为茶叶种植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将成为茶人勤劳致富、乡村振兴版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2-07-29 徐金玉 太行山下桐花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527.html 1 “南茶北移”这10年 28,52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