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玉
8月2日,澳门进入为期6天的疫情“稳定期”,社会逐步恢复正常运作,街头巷尾的氛围明显热闹、欢快起来。
记者当日拨通了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柯岚的电话,已连续加班加点一个多月的她,不时传来爽朗笑声。她欣慰地说道:“通过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挺过来了!”
前一阶段,澳门疫情出现反复,防控期间,柯岚和同事身在抗疫前线,担负起了众多民生关注且琐碎繁重的工作:红码大厦消毒、垃圾清运、宠物托管、对街市购物人群分流等,其中还有一项重中之重——封控区物资配送和鲜活食品保供。简单地说,封控区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由他们主要负责。
“封控区启动当天,我们就速度开展了‘拍门’行动,澳门又称‘洗楼’,即挨家挨户去登记住户信息,了解实际居民数量及基本需要。”柯岚说。
于是,一场“保供”战在封控区打响。一支由不同部门近千名公务人员组成的维生支援小组成立,他们化身成“外卖员”,承担起了红码大厦(即封控大厦)的日常保供工作。
“红码大厦所需物资都由特区政府免费提供,一般分为两种。有煮食条件的家庭,我们会每两天派发一次蔬果包和冻肉包,每份是三人两天的分量,如急冻猪肉、鸡肉等肉类,以及土豆、椰菜等耐储存的蔬菜,并配蒜姜等。对于独居者、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或不具备烧饭条件的住户,我们会派送盒饭,这个工作量更大一些,每天要派送两次,中午、晚上各一次,晚上送的时候,还会把第二天的早餐一并送去。”柯岚说,根据这两年的工作经验,每当有一处封控,最要紧就是要全面掌握好居民的信息,特别是老人家及其他特殊群体的信息。
为此,在安排同事上门排查信息的基础上,他们会由专人跟进联络特殊个案,超出市政署分管范畴,马上将情况转发给相关部门接手,并要求联络人负责到底,直到对口部门交接完成,确保每个老人及特殊群体有人管、管到底。
筷子基长者社屋快富楼就是封控区中的“特殊”楼宇。“楼内的住户以老人家居多,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为此,我们和社会工作局密切合作,送去的伙食都是特别制作的,很适合高龄老人食用。比如,把冻肉换成更受老人家喜欢的小包装的鱼柳,把盒饭换成适合老人牙口的松软米饭和菜式等。不仅如此,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定期配老火汤、下午茶,希望老人能够时刻感受到抗疫中的温情。”柯岚说。
担任“外卖员”“营养师”的他们,还身兼“快递员”。每天下午3点到5点,红码大厦的亲友可以送一些物资过来,比如药品、食材等生活必需品,再由这支队伍负责配送到家。
“这些天来,所有同事都在连轴转,前线派送的同事尤其不容易。7月,是澳门最热的时候,大家还需穿上防护衣进行派送。”在柯岚的手机上,是一张又一张这样的照片。
“他们全副武装、‘负重’前行。有的人手拎四大袋蔬果包爬上爬下,有的楼宇没有电梯,他们就搭成人链、人梯,一点点将物资输送上去。”柯岚说。住户居民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却忘不了他们身上的颜色——这片“保供蓝”,成了这段时间澳门最亲切的力量之一。
“在澳门的抗疫大局中,和其他部门相比,我们这些工作或许都是零散的小事。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民生无小事’,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服务每个居民,能让他们在封控中更安心,就很值。”柯岚说,最令人感动的是,广大澳门居民的疫情防控意识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了来自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特区政府事先和内地多地政府、各级海关有过良好的沟通与预案准备,疫情一发生,市政署就协调南光、南粤公司积极组织货源,保障通关顺畅,加足马力供应并动态调整每日的计划,确保了社会民生的稳定。”柯岚说,“当前疫情形势稳定,我们静待通关那一天的到来,也要更加努力学习和改进工作,以更好地服务澳门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