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涌现出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国家宝藏》《只此青绿》《唐宫夜宴》……这些作品以创新的文艺形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上“活”起来、“火”起来,甚至“潮”起来,成为当代文化生活中的亮丽景观。政协委员关注这个新的文艺现象,甚至有一些文艺作品就是委员们的代表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哪些经验,仍面临哪些难点?如何更好地持续推动,实现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本期文化周刊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文化篇)”,采访相关委员。
把握传统文化精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建设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时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联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表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观念的提出,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两创”实践的典范理论成果。这需要正确理解与领会其所提出的历史背景、时代渊源与目的动机,并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追求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文艺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为此就要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当代审美,探索文艺创新实践。“比如京韵大鼓由木板大鼓衍化而来的过程,从刘派、白派到骆派的演化,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而新内容、新节目的诞生,新流派的出现,新形式、新技巧的丰富,都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自然发展,是在危机中把握机遇而形成的”。吴文科认为,任何文化艺术的转化创新都是继承传统上的“老树发新芽”,深挖传统文化精髓,把握文艺创作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理论,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才有可能产生文化自豪。“就像曲艺界,如果没上过学、拜过师,没有学懂弄通中国曲艺的本质与精髓,只凭一知半解就往前‘跑’,跑不远甚至容易摔跤。”吴文科说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张庆山担任了昆曲《红楼梦》《浮生六记》、话剧《赵氏孤儿》等多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演出剧目的舞美设计。如何从舞美设计角度,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审美,是他在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始终面临的重点与难点。
“传统一桌二椅、出将入相式的舞台形式,已无法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戏剧空间的舞美设计中,既能体现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写意含蓄,又能具有一定的符合当代戏剧演出的艺术表现力,既能继承传统又能从传统中走出来。”张庆山表示,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歌剧的不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非常有必要。当然,还需要充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从剧本、演员、舞美等每个环节上精心打磨,确保质量。张庆山说,“中国经典作品的演绎,如果不潜心研究,不能全身心投入精力、物力、财力,实际上就是在糟蹋精品。”
以现代视角挖掘传统文化价值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5年前,当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张国立以001号讲解员身份在《国家宝藏》节目现场,对着镜头说出这句开场白的时候,中国电视综艺市场正在走向一个全新时代。“过去,我们面对文物,满怀敬畏、顶礼膜拜;今天,我们用《国家宝藏》探索了一种对文化的新意表达,用‘文博+文化+文艺’的表现手法,让沉睡已久的文物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结合,展现文物在国家民族命运交汇处的历史光芒,从而焕发了一个节目全新面貌。”作为《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阐述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吕逸涛认为,实现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选择具有国家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进行深度挖掘和再造性创新,不啻为一个手段。纵观近年来推出的《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其核心都是以有深度底蕴内核的中国文化为载体,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挖掘创新,打破常规视角,另辟蹊径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喜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起文化自信、血脉自信,最终引发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爆款”。在吕逸涛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实践,承载着创作者内心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受益于观众的时代共情和情感共鸣。以现代视角来表现传统文化,注重价值层面的发掘,是文化创新的首要任务。
对于博物馆来说,展览是文物与观众见面的最普遍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明确提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在文博领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文物走出库房后如何更好地与观众见面。“一件文物从库房走到展厅,如何充分挖掘它的价值,让观众深入认识与了解,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它背后故事讲解出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结合国家博物馆相关举措侃侃而谈:通过虚拟展览方式,打破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让观众随时随地都能欣赏文物器物之美和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提取一些文化元素,用舞台剧表演、文创研发等方式呈现文物故事。
“把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等充分体现出来,文物才有意义。”王春法表示,从文博领域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充分挖掘呈现文物的多元价值,让观众接受与喜欢,才能使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家成近年来着力于现实题材创作,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京味儿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电视剧行业在稳健发展、大浪淘沙后,更加注重品质与质量的前提下,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最大。“以前的电视剧主要在电视台播出,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网络平台观剧。根据大数据分析提高电视剧创作的针对性,更准确地把握市场,是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的新理念、新方式。”刘家成分析互联网对电视剧创作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是有利于电视剧的推广和宣发,负面效应则是容易走入流量至上、‘饭圈文化’的歧途。”刘家成总结近年来受到社会追捧的现象级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老百姓的心声。他表示,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贴近现实是电视剧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在电视剧创作中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坚守人民立场,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精品,就必然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市场的认可。在互联网电视时代就要有这样的艺术自信和追求。既然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好作品,就不怕没有观众、没有市场、没有流量。过去10年的电视剧创作是这样的局面,将来的电视剧创作,也依然会是这样的局面。”
全球化背景下彰显民族特色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陶艺的发展,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始终关注与探索的课题。他认为,彰显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寻找中国优秀陶艺文化的优势,包括美学、工艺技术等,把传统作为资源进行运营和开发,更好地为当代服务,为人民服务,比如将陶艺与城市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等结合起来。还有通过传播,向世界传达中国当代陶艺的进步与发展,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收世界优秀陶艺成果精华,以更好地丰富完善自我。”
编写陶艺教材是朱乐耕正在做的一件事情,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其初衷就是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在什么地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并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将美学延伸运用到文化产业及艺术表现中,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告诉记者,加强引导年轻一代对中国陶艺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热爱,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中国文化艺术新形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