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营周刊

这十年 工商联法律服务乘风远航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19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 吴志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工商联及所属5万多家商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始终锚定“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全面推进新时代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迈上了新台阶。

▶▶▶立足法治全过程,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中国经济迈向新台阶,对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工商联立足法治全过程,发挥职能作用,助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开展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自2018年起,工商联连续5年组织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持续建设中财办、国研室等建言献策权威渠道,开展民营企业季度运行状况调查、中国企业论坛、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等品牌活动。

助力涉企法规不断完善。2012年以来,累计参与制定修订涉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347部。作为企业破产法(修改)起草组成员单位,多次参与破产法修改专题调研,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重大涉企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

坚持不懈推动商会立法。2019年7月,在安徽省工商联的积极努力下,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安徽省商会条例》。2021年—2022年,全国工商联提交有关加快推进商会立法、将商会法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提案。

启动“法治民企”工程,发布法治民企报告,唱响法治民企主旋律。2019年5月,全国工商联联合多部门召开首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峰会组织民营企业家发出“法治民企倡议”,号召民企崇尚法治精神、增强法治素养、厚植法治文化、共担主体责任。全国工商联与司法部联合印发《法治民企行动方案(2021-2025年)》,旨在进一步加强法治民企建设,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法律三进”活动在工商联系统全面铺开。全国工商联与公检法司、中国法学会联合开展“企业家学法”活动,发布“专家讲法”视频34部,中华工商时报开设“法律三进”专栏,刊登法治报道160余篇。常态化“法治体检”扎实推进。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活动3万多场次,覆盖民营企业17万多家。2021年,全国工商联与司法部、全国律协联合推进“万所联万会”,目前全国已有1.95万家律师事务所与2.1万家工商联所属商会、2100多家县级工商联建立了联系合作机制。

工商联依法维权,让企业家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国工商联成立了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制定《全国工商联法律维权工作规则(试行)》《全国工商联公职律师管理办法(试行)》,使维权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工商联十二大以来,累计办理民营企业维权事宜300余件,2018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判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无罪,2019年4月10日对顾雏军案再审改判,极大提振了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依法经营、干事创业的信心。

▶▶▶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为法治民企添新翼

工商联是民营企业的“娘家人”,各级工商联积极携手公检法司系统,建立起多方协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工商联实现与公检法司沟通联系机制全覆盖。2022年,工商联与公检法司联合开展沟通联系机制落实情况调研,通过选树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工商联搭建了法治交流新平台。2019年起,全国工商联连续举办四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现已成为工商联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共同营造高层重视、社会关注、企业参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品牌工程。

政府助手作用不断深化。围绕法治建设、政策法规解读等热点难点,全国工商联定期举办“政企面对面”活动为民营企业答疑解惑。

商会调解,是工商联与人民法院、司法部门协同合作推进的品牌工程。近年来,全国工商联与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推进商会调解建设,指导工商联所属商会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商会调解与仲裁调解、诉讼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相接相融。

商会调解工作已驶入“快车道”。据统计,调解组织数量从2013年170家发展至2021年3001家,呈现成倍增长态势;目前工商联有调解员9789名,2018年以来调解纠纷13万件、标的额近200亿元。

在建设的过程中,“一站式”“信息化”初见规模。商会调解服务平台入驻各级工商联2759家、商会调解组织2357家、调解员3658名,在线开展诉调对接案件3.5万件,平均调解时长12天,70%的调解成功案件在4天内办结,其中最快的15分钟达成调解协议,大大压减了企业解纷成本。

我们可以从天津市的案例中一窥商会调解成效。天津市高院联合市工商联成功调解一起涉民营企业标的300亿余元的行政争议案件,该案起诉人为某外地来津投资的民营大型房地产企业,被起诉人为天津某区政府,争议涉及2万余亩土地出让及企业投资收益保障问题。

双方的纠纷持续长达20年,其中合作共建的项目达几十个,多种法律关系交叉并存。如果陷入诉讼泥潭,不仅项目受影响,还会对天津营商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案件审理过程中,天津市高院先后邀请市政府法律顾问、市营商环境办公室特邀监督员杨月明,全国政协委员、原天津市律师协会会长杨玉芙,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等共同开展调解。调解团队组织双方开展了20多轮面对面和背对背调解磋商以及百余次电话沟通协调,最终引导双方达成谅解,签署合作备忘录,起诉人撤回起诉。双方表示将继续开展合作,起诉人拟追加投入300亿-500亿元资本金,有望撬动3000亿元资金用于区域规划升级。这一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

▶▶▶助力民企修好内功,提升企业“硬核”竞争力

探索商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企业合规改革,是筑牢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法治基础的重要内容。

探索商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商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制定管理类、自律类团体标准,以团体标准引领民营企业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有了新的进展。2020年,全国工商联正式成为国务院标准化工作部际协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国家标准委共同印发《关于鼓励、引导和规范工商联所属商会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意见(试行)》,专门成立全国工商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广泛开展民营企业标准“领跑者”和商会团体标准“领先者”活动。

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全国工商联召开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会、举办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大会,与国家标准委共同出台《标准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3年)》。今年9月,“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活动将如期举办。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规建设,合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企业合规管理与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021年6月以来,全国工商联与最高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组建成立国家层面第三方机制管委会,由全国工商联承担管委会办公室日常工作。2022年6月,举办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工作推进会,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第三方机制建设。目前,第三方机制成员单位扩容到13家,6月14日,13个部门在北京共同启动了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信息化服务平台。

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为涉案企业提供了一次整改的机会,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进行合规整改,经过评估后,才有可能获得从宽处理的机会。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说,涉案企业合规和第三方监督评估工作既教育挽救了一批企业,保住了市场主体,又督促了企业加强合规建设,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这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合规管理和建设的实践范例,带动了行业合规。

合规改革试点成效初显。湖南某公司涉嫌知识产权犯罪,经严格整改、第三方评估机制全面评估验收合格,长沙市检察院组织公开听证后,作出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企业后来被三一重工纳入合格配套商名录。另一湖南公司涉嫌串通投标,案发前上缴利税3000多万元,经过4个多月的合规建设,2021年底上缴利税增加到7000多万元。长沙经验后来被最高检在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进行了重点推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畅行法治方能行稳致远。展望未来,全国工商联方面表示,工商联将一如既往全力推动“建良法”“育法商”“筑法企”“施善治”,助力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2022-08-19 吴志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615.html 1 这十年 工商联法律服务乘风远航 29,615 /enpproperty-->